中国企业席卷慕尼黑,零跑出海被围观,凭借全球布局与创新实力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表现

我记得去年还在国内,同事跟我抱怨,新能源车买了个中看不中用的迷思还在延续。车子外表看起来牛气,实际上用起来还不如以前省油的传统车,特别是在零跑这样新势力里,那点智能啥的,感觉还差点意思。可换个角度想,是不是大家太在意高大上的黑科技了?我这次去慕尼黑,明显感觉到,上头的创新真成了他们的生命线。

刚到现场,几家中国车企展位前排起长龙。这次中国企业进展比我预想的还快,超过了百家,占了南北卡车展1/6。尤其是被众多海外媒体关注的零跑,简直成现场焦点。你知道吧,它们的车就在欧洲开花——不仅仅是展出,更是铺货,跨国布局比我想象的还要硬核。我现场还碰到一个销售,他说:我们今年打算在德国多开100多家店。估算,从去年到今年,零跑在德建立店面,少说也有接近120家了(这段先按下不表)。这让我意识到,渠道的布局,可能比研发上的黑科技还更关键。

中国企业席卷慕尼黑,零跑出海被围观,凭借全球布局与创新实力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表现-有驾

你是不是会问,成本扯远了?其实也不赖。零跑的模式,就像我小时候打拼铺路:谁先占领市场,谁就有话语权。它们用反向合资——借助Stellantis,等于用欧洲的成熟渠道换取快跑,这操作比我预想的还要灵活。去年宣布合作时,我还嘀咕:真能这么快铺开?结果不到一年,他们就建成了1700家服务点——有个修理工跟我说:零跑的车来修的频率不高,零件也挺足。粗算一下,单是德国,一年内开了109家店,平均每月新开9个多点,远超我心理预期。

你可能在想:这不就摆明了,靠价格和渠道取胜?问题是,这样能不能长远?我有点犹豫。毕竟,研发的硬实力什么时候才能跟渠道一样,形成闭环?但我后来看了几款零跑新车,价格便宜到2万欧元左右(估算),比起同级别Twingo、Spring,那是真的划算。我试驾了一下零跑B10,感觉动力还不错,配置丰富,虽然硬件不算特别顶尖,但对于北欧、中东、非洲、亚洲那些入门级用户来说,它确实够用了。再看看它的电池体系,采用的也不是所谓顶级的牌子,但耐用性、成本控制都稳妥得很。生活就像买菜,怎么算都得合算,没必要追求那种天价豪华。

中国企业席卷慕尼黑,零跑出海被围观,凭借全球布局与创新实力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表现-有驾

顺带一提,这车里我还发现一个细节:那个中控屏,我猜大概有九成来自国内某大厂,但我也没深究。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它们的供应链真的那么成熟?也不完全吧。零跑靠反向合资,腾出更多资源搞研发和供应—这就像我朋友圈同事说的:他们把渠道和供应链打得满满的,才有底气降价。但问题是,供应链的快慢,就像做菜,食材新鲜,是成功的一部分,搭配手法也是关键。

而且,我还在想,零跑的出海速度,背后是不是也有些套路——毕竟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接受度是高的,但他们也要面对像比亚迪、特斯拉的强势夹击。可从销量数据看,今年前8月,零跑在海外总出口超3万台,其中德国就达到了5700多台,厉害的不是一点点——早就超出了我对样本有限的估算(心算:大约1台/每周就可以完成一部分货源了吧?)它还在英国、西班牙拿冠军,这让我迷茫:是不是中国品牌的底气,已不像以前那么藏在心里?

中国企业席卷慕尼黑,零跑出海被围观,凭借全球布局与创新实力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表现-有驾

我记得之前曾听销售讲,欧洲客户其实更看重维修和售后。零跑在德国建立了快修店,满意度也是第一名。你买车不是买新品,要用得舒服,出问题有人帮修。像我之前遇过的一家修理厂,维修工说:搞新能源的,要不是成本压力大,修理也没那么容易。零跑在售后和服务上是真的花了心思。

我也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德国本土消费者反馈喊好的评论,激励人心。可我一直搞不懂,这样成规模的攻城略地,当真能一直持续,还是只是在风口上的突围?我先不说只想知道,零跑究竟是靠价格+渠道的工程车,还是未来还有硬实力支撑?毕竟,汽车行业的长跑不是跑一阵子就可以的。

中国企业席卷慕尼黑,零跑出海被围观,凭借全球布局与创新实力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表现-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零跑这些国际布局,会不会像我小时候拼拼攒攒的梦,总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是说,市场会给他们踩一踩?毕竟,很多细节还在等待验证。

摆着一台小车在现场,满满的未来感,但能不能像标哥(某朋友)所说,真是啥都能用,退一万步说,至少不差这点——这个这点,可能才是真正的赢所在。

中国企业席卷慕尼黑,零跑出海被围观,凭借全球布局与创新实力成为新能源市场的现象级表现-有驾

其实我还真挺好奇,这些新势力家族,每一款出来,都是拼价格还是拼体验?而他们那些快跑的渠道模式,究竟能不能在未来几年的长跑里站得住脚?只剩下时间能解释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