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停车新规:欠费车辆将被“永久困在停车场”? 真相比你想的更复杂!
2025年8月1日起,在浙江嘉兴海宁的街头,如果你开车进入某个封闭式公共停车场,可能会遭遇一场意想不到的“囚禁”,只要你有未结清的道路智慧停车欠费(哪怕是一次5元的临时停车),你的车将被禁止离开停车场,直到付清所有历史欠款。 这是某道路停车收费主体最新推出的“联动追缴模式”。 消息一出,“永远无法离开”的表述瞬间引爆社交平台。 (共计1923字)
追缴规则究竟有多严厉?
根据公布的政策,海宁这家管理道路智慧停车位的公司,把全市路侧停车欠费与自有封闭停车场绑定了强关联。 你的车一旦在系统里被标记为“欠费车辆”,无论欠的是三年前市中心的一次10元停车费,还是上个月小区门口漏缴的8元钱,只要想从该公司管理的任何封闭停车场驶出,闸机系统会自动拦截,屏幕上弹出欠费账单。 你只有两条路可选:当场扫码付清部分历史欠费(数额由系统设定),或者放弃离开,停车场管理人员会明确告知:“不缴费,车就永远停在这里。 ”
为什么突然出狠招? 数据揭示深层困境
嘉兴市机动车保有量在2024年已突破180万辆,路侧智慧停车位的缴费率长期低迷。 一份浙江省城市管理研究会内部报告显示,嘉兴主城区道路停车欠费率高达28%。 以核心区2万个收费车位计算,日均欠费金额超过30万元。 收费主体向媒体解释:“设备维护、人力巡查、平台搭建每年投入超千万,欠费让运营难以为继。 ”他们曾尝试短信催缴、电话通知、现场贴单,效果有限,“累计欠费超500元的老赖车辆就有7000多台”。
技术如何实现“锁车”? 全靠车牌识别联网
停车场的拦截能力来自一套无缝衔接的数据系统:
法律红线争议:是追债还是侵权?
“永久禁行”的合法性正遭到法律界强烈质疑。 杭州市律协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朗指出:“限制车辆驶离,等于扣押私人财产,涉嫌违反《民法典》第240条,物权人依法对动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
更尖锐的冲突指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浙江消保委特约评论员沈瑜认为:“车主进入封闭停车场是独立消费行为,与路侧欠费无直接关联。 在出口强制捆绑支付,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消法第9条) 和 公平交易权(消法第10条)。 ”
资深行政法律师陈锋补充:“若收费主体非行政机关,却以私权力限制公民财产自由,可能触碰《行政强制法》第9条,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实施。 ”
社会矛盾:那些被困住的普通人有多无助?
争议焦点不仅在于规则本身,更在于执行中毫无缓冲的空间:
替代方案:别处如何化解欠费困局?
嘉兴的激进做法与多地形成鲜明对比:
市民追问:为什么嘉兴选择最极端手段?
不少市民质疑政策合理性。 在海宁市12345热线公布的数据中,针对该措施的投诉中73%指向同一问题:收费规则不透明。
车主陈先生晒出2024年8月同一路段连续三天账单:上午停一小时收费6元,下午同时间段变成8元,“计费标准查不到,申诉电话永远忙音”。 嘉兴日报曾报道,当地智慧停车平台未公开收费价格算法,也无独立复核渠道。
更耐人寻味的是收费去向。 海宁发改局2024年预算报告显示,道路停车费收入不纳入财政账户,直接由运营公司支配。 当被问及资金用途时,该公司仅回应“用于智慧交通建设”,无具体明细公示。
结语:困住的是车,还是城市治理的边界?
当私家车在停车场出口被一根闸杆永久拦截,问题早已超越“该不该缴欠费”的道德讨论。 法律学者警示:“若默许企业以技术手段私设强制措施,明天商场是否能用购物欠款锁住你的家门? ”社交平台上,一条高赞评论点出矛盾核心:追缴欠费本是天经地义,该不该让普通市民为技术漏洞、管理缺失与社会信任的崩塌,付出“失去车轮自由”的代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