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3智驾准入!华为成幕后大佬,购车只看“智商”了?

这L3级自动驾驶的门槛,咱们聊了多少年了?

感觉就像在等一场迟迟不来的春雨,但最近这动静,分明是“春雷”要响了。

工信部那份新公布的准入名单,像一把尺子,量出了国内智能驾驶的“新格局”。

你瞅瞅名单上的名字,赛力斯、比亚迪、奇瑞、长安这些老面孔都在,清一色新能源面孔。

光是车型,起码二十多台跃跃欲试。

这说明什么?

电动化已经不是终点,智能化才是下半场的“主战场”。

L3智驾准入!华为成幕后大佬,购车只看“智商”了?-有驾

但重点不是谁入围了,而是他们肚子里装的“芯子”是哪个牌子的?

扒开一看,无非就三股势力在撑场面:华为系、Momenta,还有蔚来家的NAD。

蔚来的NAD是它自己的“独家秘笈”,不对外输送技术。

剩下的那些,技术供应商的江湖里,华为系几乎是“一言九鼎”的存在,占据了绝对的高地。

笔者观察下来,这份名单里,除了比亚迪用了Momenta的方案,以及蔚来自己的那份,其余的,基本都挂着华为的技术烙印。

这场景,像极了新能源电池的早期阶段,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坐稳了江山。

现在,到了算力比拼的时代,不造车的华为,却成了智驾领域的“幕后大佬”。

L3智驾准入!华为成幕后大佬,购车只看“智商”了?-有驾

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未来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要从“造车工艺”向“软件定义”大转移?

过去我们看重的是钢筋铁骨,是发动机的轰鸣,现在,车企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它能接入哪条“数据高速公路”。

笔者亲身体验过几次,搭载了华为系系统的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

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车帮你开”,而是系统在极短时间内处理了海量信息,给出的反应,比人脑思考还快那么一拍。

比如在拥堵路段,它会像个老油条一样,精准地卡入拥挤的车流,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犹豫的“顿挫感”。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三车道汇入两车道的路口,前后左右车流交织,我本能地准备减速让行,结果车子自己提前打了转向灯,用一个极其优雅的弧线,把车身“塞”了进去,全程连个急刹都没有。

这哪里是机器,简直是“行走的太极高手”。

L3智驾准入!华为成幕后大佬,购车只看“智商”了?-有驾

这种体验,让我想起古人说的“大道至简”。

最复杂的驾驶场景,被算法用最简洁、最符合人类直觉的方式解决了。

这才是技术真正的魅力所在,它不是炫技,而是让你感到“省心”。

当然了,L3落地,法律的“缰绳”还没完全收紧。

毕竟,一旦系统接管,出了事故,责任的归属是个大问题。

你总不能说,车子自己撞了,车主还要背锅吧?

“法与时转则法亦变”,这套规矩的完善,需要时间去磨合。

所以,这份准入名单,更像是一张“测试邀请函”。

它标志着行业已经做好了迎接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准备,只是道路环境还需要适应。

我们这些消费者,看车不能再只盯着那块闪亮的镀铬饰条,或者内饰的Nappa真皮了。

笔者的经验是,一定要去试驾体验它的“智商”。

问问自己:它在处理突发状况时,会不会让我心跳加速?

它在长途驾驶中,能不能真正地解放我的双手和眼睛?

L3智驾准入!华为成幕后大佬,购车只看“智商”了?-有驾

现在,供应商的地位空前提高。

车企自己埋头苦造,不如先找对技术伙伴。

这就像过去做手机,你芯片选得好不好,决定了你这台机器的上限。

在智能化赛道上,供应商就是那块决定上限的“基石”。

未来,智能驾驶的普及,必然会让路面上的“人机共驾”成为常态。

那些能够提供稳定、可靠、接近人类驾驶哲学的系统,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这波准入名单的公布,就是对那些技术深耕者的肯定。

咱们就等着看,谁能率先把这“未来感”带到咱们的日常通勤里。

这趟智能化的快车,已经发动起来了。

你准备好坐稳了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