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新闻挺热闹,说的是一家叫Lucid的美国电动车公司,开着他们的一款车,从瑞士到德国,中间一次电都没充,硬是跑了1205公里。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都惊了,因为这一下子就把之前电动车续航的纪录给远远甩在了后面。
1205公里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就是从北京开车到上海的距离,这对于一直被“续航焦虑”困扰的电动车主来说,听着就像是天方夜谭一样。
这件事的主角,是一台名叫Lucid Air Grand Touring的纯电动轿车。
这车本身就不是普通家用车,肚子里塞了一块容量高达118度电的巨大电池,售价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要80万,跟特斯拉的旗舰车型Model S是一个级别的。
这次他们精心挑选的挑战路线,是从瑞士的滑雪胜地圣莫里茨出发,终点是德国的汽车城慕尼黑。
整个过程下来,不仅打破了纪录,还比之前的纪录多跑了160多公里,确实是个很抢眼球的成绩。
不过,消息传开后,赞叹声还没停,各种疑问和分析就跟着来了。
大家最集中的一个疑问,就是觉得Lucid这次有点“胜之不武”,占了地形的便宜。
有心人查了一下地图和海拔数据,发现起点圣莫里茨在阿尔卑斯山上,海拔有1800多米,而终点慕尼黑的海拔只有500多米。
这中间超过1300米的海拔落差,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这里就得给大家解释一下电动车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叫做“能量回收”。
咱们开燃油车下长坡的时候,为了控制车速,得一直带着刹车,车轮的动能就通过刹车片摩擦变成了没用的热量,白白浪费掉了。
但电动车不一样,它在下坡或者松开电门滑行的时候,驱动车辆的电动机可以反过来工作,变成一个发电机,把车辆下冲的惯性力量转化成电能,再存回到电池里去。
说得通俗点,就是下坡的时候,车子能自己给自己“充电”。
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这1205公里的续航里,有相当一部分功劳要记在这1300多米的下坡路上。
虽然Lucid公司也说,路途中也包含了翻越山脉的爬坡路段,同样很耗电,但从起点到终点,总体上是“下山”的趋势,这就能省下不少电,甚至还能补充一些电量。
这就好比一个长跑运动员,如果他跑的赛道大部分是下坡路,那他跑出来的成绩肯定会比在平地上好很多,但这个成绩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大家心里就会打个问号。
所以,这个纪录到底有多少是车辆本身的技术实力,有多少是路线带来的“水分”,就成了一个说不太清的事情。
抛开路线的争议不谈,我们再来看看这台车本身和它所处的市场环境。
Lucid Air Grand Touring这款车,性能确实没得说,800多匹的马力,百公里加速只要3秒,再加上这次惊人的续航表现,妥妥的是一台顶级的电动性能车。
但是,接近80万人民币的售价,注定了它只能是极少数有钱人的“大玩具”,跟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Lucid这家公司在美国卖得也并不好,去年一年也就卖了一万多台车。
可奇怪的是,销量虽然一般,它的公司市值却一度很高,达到了62亿美元,说明资本市场很看好它未来的技术潜力。
这次长途挑战,与其说是为了向消费者证明什么,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路演”,是做给投资者和潜在客户看的。
它在用这种极限的方式告诉世界:“别看我卖得不多,但我的技术是顶尖的,比特斯拉还厉害。”在现在电动车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这种展示自己技术实力的做法也能理解。
但是,这种玩法在中国市场可能就行不太通了。
因为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务实、也更加“内卷”的阶段。
我们国内的消费者和车企,关注的焦点已经不是用一台天价豪车在特定条件下跑出个极限数据,而是怎么在20万到30万这个主流价格区间,给老百姓造出一台真正好用、可靠、没有续航焦虑的车。
在这方面,我们的国产品牌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你比如说比亚迪,它没有去死磕一块电池能跑多远,而是通过它的“刀片电池”技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把电池成本降下来,推出了像汉、海豹这些车型。
这些车可能官方续航是六七百公里,实际开下来五百多公里,但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日常上下班、周末出去玩已经完全足够了,而且价格也亲民得多。
再比如蔚来,它解决续航焦虑的思路更特别,搞的是“换电”模式。
它在全国建了很多换电站,你的车没电了,开进去,几分钟机器人就给你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比去加油站加油还快。
它不是让你的一块电池用得久,而是让你补充能源变得极其方便。
还有像小鹏这些品牌,则是在研究超级快充技术,目标是充电几分钟,就能再跑一两百公里,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
你看,国内这些品牌的做法,都是从咱们普通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痛点出发的。
无论是降低购车成本,还是提供便捷的补能方式,都是为了让电动车真正普及开来,让更多人愿意买、用得起。
相比之下,Lucid用一块巨大的、昂贵的电池堆出来的续航纪录,虽然在技术上值得尊重,但在商业上离大众太远了。
它就像是一个实验室里的样品,很惊艳,但你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它。
所以说,Lucid这次的1205公里续航纪录,更像是一个技术“风向标”,它告诉我们,电动车的续航潜力还很大,通过优化电池、电控和空气动力学,确实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但对于整个行业和广大消费者来说,这个纪录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电动车的未来,不取决于一两款百万豪车能跑多远,而取决于主流价位的车型能不能在续航、价格和补能便利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现在大家买车越来越理性了,我们看重的是这台车是不是真的实用、可靠,能不能解决我们日常出行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在理想条件下才能跑出来的极限数字。
所以,对于车企来说,把高深的技术转化成老百姓买得起的、用得好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本事。
Lucid的纪录虽然很酷,但真正能打动消费者钱包的,还得是那些实实在在、性价比高的好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