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测试车堆成山销毁,某品牌却卖"迷之信徒",同为民企差距在哪?
重庆江津那片露天停车场最近火了,不是因为风景好,是堆着上百台贴着"问界测试车"标的车子,有的车头凹得不成样,有的车门耷拉着,更多直接被压成了铁饼。最扎眼的是每辆车旁边都摆着公证处的销毁证明,红章盖得清楚——这是正儿八经按规矩处理淘汰的测试车。(资料来源:第一电动网报道)
咱先掰扯掰扯测试车啥概念。车企搞研发,新车上市前得做各种极端测试,耐撞、抗寒、爬坡,这些车就像"试验品",跑了几万甚至十几万公里,底盘可能松了,电路可能有暗伤,数据芯片里还存着未加密的研发参数。问界把这些车全砸了,说是怕技术泄露,也怕流出去出安全事故。现场看确实狠,液压机压下去哐当响,碎片都没留几块。
可同样是中国新势力,有些品牌的测试车就没这么"惨"。前两年有媒体扒过,某品牌测试车退役后,通过二手车商流向三四线城市,买家还挺乐呵——花几万块买辆"原厂试驾车",觉得捡漏。结果呢?有人开了俩月发动机故障灯常亮,去4S店一查,里程表被调过,实际跑了十万公里;还有人发现车机系统留着研发账号,能远程看其他车辆数据。(资料来源:汽车之家2022年调查报道)
这就奇了怪了,都是民营车企,都喊着"用户至上",咋做事差别这么大?有人说问界傻,砸车烧钱;也有人骂另一家缺德,拿问题车坑人。往深了想,根子上是对"规矩"的态度。测试车不是普通二手车,它关系着企业技术安全,更关系到买主性命。问界宁可损失点成本,也要把风险掐死在源头,这叫对品牌负责;另一些企业揣着明白装糊涂,把隐患转嫁给消费者,图的是省那点处理费,赚快钱。
再往大了说,这不是简单的"处理方式"问题。现在新能源车企卷得厉害,用户眼睛越来越亮。你今天敢卖问题测试车,明天用户就敢怀疑你新车质量;你今天为省成本糊弄,明天市场就敢给你颜色看。问界这波操作看着"败家",实则是攒口碑——告诉大家,我们不赚昧心钱,安全比这点钱重要。
那些买了问题测试车的"迷之信徒",图便宜吃大亏的不在少数。有位河北车主跟记者说:"以为是内部流出,结果修车钱都够再买辆电动车。"你说他们傻吗?不,是被"低价"冲昏头了。可车企要是都学坏,消费者哪分得清真假?
说到底,企业的格局藏在这些细节里。有的把钱花在刀刃上,有的把心思用在钻空子上。问界砸车可能疼一时,但长远看,赢的是信任;另一些企业赚快钱一时爽,迟早要为口碑买单。(资料来源:界面新闻行业分析)
最后想问,要是你碰到便宜得离谱的"试驾车",敢不敢买?这事儿真得擦亮眼。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