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最火热的词汇,恐怕非“SUV”莫属了。
放眼望去,无论是拥堵的城市街道,还是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滚滚车流,高大威猛的SUV车型都占据了半壁江山。
似乎拥有一辆SUV,就等同于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宽敞的空间和一种说走就走的底气。
许多家庭在选择第一辆车或换车时,几乎都将SUV列为首选。
然而,当这股消费热潮逐渐沉淀,越来越多亲身经历过的车主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初被各种优点深深吸引而买下的SUV,在日常使用中,却发现不少当初没想到的“隐形”问题,甚至让人感到后悔。
这背后,究竟是真实需求的体现,还是消费观念上的一场集体跟风?
首先,最直接也最让普通工薪家庭感到压力的,就是油耗问题。
在购车时,销售人员总会拿出工信部发布的那个漂亮的油耗数据,告诉你这款车百公里油耗仅有六七升,非常经济。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工信部油耗是在特定的、近乎理想化的实验环境下测试得出的,它没有考虑到我们日常驾驶中无法避免的红绿灯、早晚高峰的走走停停、夏天必须开足的空调以及偶尔想要体验一把推背感的深踩油门。
一位车主的真实经历很有代表性,他购买的一款主流紧凑型SUV,官方标称油耗7.2L/100km,但在市区通勤的实际使用中,仪表盘显示的油耗数字常常在9.5L到10L之间徘徊。
他算了一笔账,上个月加了三百块钱的油,勉强跑了四百五十公里;而他同事的一辆同价位轿车,同样的路况和驾驶习惯,三百块钱的油轻松能跑接近六百公里。
这一来一回,多出的一百多公里,日积月累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为什么会这样?
这其实是SUV与生俱来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它比同级别的轿车更高、更重,车头的迎风面积也更大,这意味着在行驶中需要克服更大的空气阻力和自身惯性,发动机自然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来驱动。
虽然现在很多厂家都在宣传轻量化车身、高效发动机等技术,但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却无法从根本上抹平与轿车之间的差距。
一年下来,开SUV比开轿车多花两三千块的油费,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在技术上正迎头赶上,例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已经能将亏电油耗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这确实为追求经济性的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对于广大的纯燃油SUV市场而言,高油耗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其次,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大空间”,在实际生活中也需要打一个问号。
销售顾问最喜欢演示的场景,就是将后排座椅完全放倒,展示出一个平坦而巨大的储物空间,足以让你想象搬家拉货、户外露营的惬意画面。
但我们不妨冷静地问问自己:在一年365天里,我们有多少次真的需要将后排座椅放倒来运输冰箱、洗衣机这样的大件物品?
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这种极限装载的需求屈指可数。
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能轻松容纳几个行李箱、一辆折叠婴儿车的常规后备箱,以及能让家人坐得舒舒服服的后排。
而许多城市SUV为了追求动感的溜背造型,其后备箱的垂直高度和内部规整度反而不如一些传统的旅行车甚至两厢轿车。
更值得商榷的是“7座SUV”这个概念。
它听起来非常美好,似乎完美解决了二胎家庭或偶尔需要带上父母一同出行的“刚需”。
然而,绝大多数中型以下的7座SUV,其第三排座椅都堪称“鸡肋”。
那个又薄又硬的小板凳,极其有限的腿部和头部空间,成年人坐进去只能长时间保持蜷缩的姿态,别说长途旅行,就是在市区里坐上一个小时,都足以让人腰酸背痛。
有数据统计,超过九成的7座SUV车主,其第三排座椅的使用频率年均不足五次,大部分时间里,这两个座椅都处于折叠收纳状态,白白增加了几十公斤的重量,进一步加剧了油耗。
如果真的对七个座位有高频次的硬性需求,无论是乘坐舒适性还是空间利用率,MPV车型才是那个更合理、更人性化的解决方案,7座SUV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我可能用得上”的自我安慰。
再来谈谈驾驶感受。
很多人选择SUV,是看中了它“坐得高,看得远”的特性。
的确,较高的坐姿能够提供更开阔的前方视野,在拥堵路段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驾驶者的焦虑感。
但这个优点,却也伴随着舒适性和操控性的牺牲。
你或许会觉得SUV那宽大厚实的座椅一定很舒服,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由于SUV的重心比轿车高得多,为了在转弯和变道时抑制车身的侧倾,保证行驶稳定性,工程师通常会把它的悬挂系统调校得偏硬。
这就导致了在通过减速带、井盖或者路面坑洼时,车身的颠簸和振动会更直接、更生硬地传递给车内的乘客,缺少了轿车那种从容、有韧性的滤震质感。
长时间驾驶在路况不佳的道路上,这种持续的颠簸感很容易让人产生疲劳。
而在操控层面,高重心带来的“笨重感”是难以避免的。
开着轿车可以灵活自如地在车流中穿行,而驾驶SUV时,无论变道还是过弯,总会感觉车身有些拖沓,会下意识地放慢速度。
在如今城市里越来越狭窄的停车位和老旧小区的狭窄通道里,SUV更大的车身尺寸和转弯半径,也无疑增加了挪车、掉头的难度,对于驾驶技术不算娴熟的新手来说,这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最后,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保值率。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热门的车型一定更保值。
这个逻辑在SUV市场并不完全成立。
正是因为SUV市场太过火爆,各大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新车终端优惠力度巨大,价格战此起彼伏。
新车价格的不断下探,直接挤压了二手车的价值空间。
而且,二手车市场的买家往往是更注重经济实用的消费者,他们非常清楚SUV在油耗、轮胎更换成本等方面比轿车更高。
因此,当他们面对一辆车况相似、价格接近的二手SUV和二手轿车时,很多人会倾向于选择后期使用成本更低的轿车。
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是,一位车主15万元落地的SUV,开了两年后,二手车商的出价只有9万元,年均折损达到3万元。
而他邻居同年购买的一辆13万元落地的合资品牌轿车,两年后还能卖到8万5千元。
这其中的差价,足以说明问题。
尤其是那些配置复杂、油耗偏高的7座SUV,在二手车市场更是“烫手山芋”,车商在收车时总会用“这车不好卖”作为压价的理由。
当然,这并不是说SUV一无是处。
对于那些居住在路况复杂地区、有轻度越野需求,或者确实需要频繁运送大件物品的家庭来说,SUV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但在做出购买决定前,我们或许应该更理性地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是被“有面子”、“功能全”这些被营销放大的优点所裹挟。
在下单之前,不妨租一辆目标车型,亲身体验几天上下班高峰期的油耗,感受一下在自家小区停车的便利程度,再来判断,是否真的需要为那些偶尔才能用到的功能,去承担日常使用中持续存在的“大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