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莎航空那档子事儿,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机长离席方便,副驾驶竟猝然昏厥,一百九十九位乘客连带六名机组,就这么悬在半空,“自主巡航”了十分钟。
这事儿,咂摸咂摸,颇觉脊背发凉。
咱们先理顺这桩事体。
航机在云端翱翔,机长暂离,情理之中。
副驾突发状况,这属天有不测,谁也不愿。
症结在于这“突发”。
飞机失控,赖自动导航力挽狂澜,堪堪稳住阵脚。
可试想,若自动导航也闹脾气呢?
这十分钟,莫不成了生死时速?
有人言,幸得自动导航。
诚然,科技昌明乃幸事。
然则,将全盘希冀押注于机械,是否过于托大?
盖因机械为人所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机械亦难免bug。
再说说那位副驾。
报告显示,其本人亦不知昏迷几许,醒来时面色如土,汗出如浆,举止亦颇为蹊跷。
经查,乃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癫痫。
由此引出一个命题:飞行员之身心康健,究竟如何把关?
飞行员体检机制,是否存有罅漏,抑或,过分仰赖飞行员之自觉呈报?
说句直白的,谁也不想砸了饭碗。
倘若飞行员明知己身有恙,还会主动坦白么?
此处便潜藏一重道德风险。
航空公司为保飞行安全,是否应更主动探悉飞行员之康健状况?
更有甚者,机长数次尝试以密码解锁舱门,均告铩羽。
此情此景,又作何解?
紧急关头,密码锁此物,是否可靠?
或许,于驾驶舱门之设计上,是否应考量更为直接、便捷之开启方式?
须知,时间即生命。
当然,航司必会辩称,吾等规章森严,流程完备。
然则,规章乃死物,人乃活物。
面临突发变故,再周全之流程,亦恐不堪一击。
区区一事,足见于航运安全领域,吾等尚有诸多可供反思与精进之处。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飞行安全归功于飞行员之经验与技艺时,是否忽视了对飞行员身心状态的关注,以及相关制度可能存在的疏漏?
切莫忘,机舱之内,可不仅有飞行员,更系着数百条人命。
言归正传,此事亦可谓不幸中之大幸。
航机终得平安着陆,副驾亦获及时救治。
然此番事件,实为我等敲响警钟。
航运安全,须臾不可懈怠。
毕竟,谁也不愿沦为下一架“自主巡航”航机的乘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