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块的电动车,真的没利润?雅迪、爱玛却还在大张旗鼓地卖!这背后,藏着多少商业算计,看得我心里五味杂陈!
“没利润”?鬼才信!这就好比街边卖菜的大婶,嘴上喊着“亏本甩卖”,实际上呢?明天照样推着满满一车菜出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利可图的事,谁会干?
剥开这层“微利”的伪装,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哪里是薄利多销,分明是“微利巨销”的圈套!三四线城市,广袤的乡镇农村,那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市场!两千块,对精打细算的老百姓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了!这就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两千块的低价就是那诱人的鱼饵,先把“鱼儿”引进门,再一步步“升级”,推销利润更高的车型。环环相扣,这算盘打得,真是噼啪作响!
更让人无奈的是,雅迪、爱玛这些头部品牌,人家有自己的生产线,核心零部件自产自销,成本自然就压下去了。反观那些挣扎求生的小品牌,只能委身于代工厂,利润空间本就逼仄,如今更是被挤压得奄奄一息。这哪里是公平竞争,分明是“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现实!
有人辩解说,大品牌这么做,是为了“净化”市场,淘汰劣质小品牌。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可我怎么就觉得如鲠在喉呢?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本是常理。但用这种近乎“低价倾销”的手段,将小品牌逼入绝境,这真的公平吗?那些小厂的工人,他们的生计又该如何保障?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低价策略的背后,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两千块的电动车,你能指望它有多高的质量?电池寿命短、电机动力不足,骑不了多久就得修修补补。到时候,又是一笔额外的开销。这不是消费升级,而是掉进了“低价陷阱”!
这场景,恰如《红楼梦》中贾府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四伏,最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低价电动车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如此?繁荣的表象之下,是残酷的商业竞争和消费者的无奈。
监管部门,何时才能出手整治这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又何时才能擦亮双眼,识破这低价的诱惑?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公平、透明、健康的市场环境,而不是一个充斥着算计和套路的“围猎场”。
归根结底,商业的本质不应是唯利是图,而应是服务社会,造福于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希望那些“精明”的商家,能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少一些套路,莫让“低价”成为割韭菜的利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