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创新”竟是“智商税”?车主:被骗太惨了!

今日重大爆料!

车圈这趟浑水,今天我用车社就给您好好搅一搅!

咱们今天要关注的,不是什么新车发布会,也不是什么厂商的PPT,而是最近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儿——关于“XX品牌”那辆号称“颠覆性创新”的SUV,网上那是吵翻天了!

有人说它是“科技结晶”,有人却说是“智商税”!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话说这事儿,咱得从头说起。

最近,XX品牌推出了一款新SUV,宣传铺天盖地,什么“划时代”、“重新定义”,听着就跟打了鸡血似的。

发布会那场面,那叫一个盛大,灯光、音乐、VR体验,恨不得把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搬到现实。

车呢,外观上确实有点意思,流线型的车身,隐藏式门把手,再加上那贯穿式的LED大灯,说是“未来感”,那也确实有几分模样。

我第一眼看到图,心里就咯噔一下:“嚯,这玩意儿,有点东西!”

“颠覆创新”竟是“智商税”?车主:被骗太惨了!-有驾

但这说到底,也只是个“颜值”。

真正让大家伙儿炸毛的,是它那些所谓的“黑科技”。

宣传片里,那车能自动泊车,能语音控制车窗升降,甚至还能根据你的心情调整车内氛围灯的颜色!

我当时就想,这玩意儿,是给咱开的,还是给咱当“电子宠物”养的?

您说,这年头,车不就是个代步工具吗?

当然,现在科技发展快,智能化是趋势,这点我用车社绝对承认。

但凡事儿都得有个度,对吧?

尤其是在汽车这种关乎人身安全的交通工具上。

第一个小高潮,就来了。

不少早期的车主,在网上开始“吐槽”了。

有人说,那语音控制,十次能成功一次就不错了,还得用标准普通话,声情并茂地喊,不然它就跟你“装傻”。

还有那个自动泊车,说是能停进缝隙里,结果呢?

停那儿半天,原地打转,最后还是得人工接管,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一位车主哭笑不得地说:“我花钱买的是车,不是一个会给我添堵的‘人工智能’!”

这话说得,真是太到位了!

“颠覆创新”竟是“智商税”?车主:被骗太惨了!-有驾

您想想,本来高高兴兴提了辆新车,想体验一下科技带来的便利,结果呢?

天天跟这车“斗智斗勇”,这日子,过得比上班还累!

这哪里是“颠覆性创新”,这分明是“颠覆性折腾”啊!

我用车社作为一名老司机,也关注汽车技术很多年了,我一直信奉的是,科技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复杂。

当一项技术,它带来的麻烦,远远大于它带来的便利时,那它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第二个小高潮,来了。

有人开始扒这车的“黑料”了。

说是那些所谓的“黑科技”,很多都是“花架子”,本质上还是现有的技术,只是包装得更“炫酷”而已。

比如那个“心情调节灯”,其实就是个RGB灯带,通过简单的APP控制,跟什么“人工智能”八竿子打不着。

还有那个“自动泊车”,很多技术成熟的品牌,早就有了,而且比它更稳定、更实用。

“颠覆创新”竟是“智商税”?车主:被骗太惨了!-有驾

这就很有意思了。

为什么XX品牌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些“似是而非”的技术呢?

我琢磨着,无非就是想用“科技感”来吸引眼球,把价格抬上去,然后让消费者为这些“概念”买单。

您想想,现在买车,光看配置、看动力,已经不够了,还得看它“智能不智能”、“有没有未来感”。

这不就是抓住了消费者“怕落伍”、“追求新潮”的心理吗?

“物以稀为贵”,这道理亘古不变。

但XX品牌,却把“稀缺”的概念,用在了并不稀缺,甚至有些“鸡肋”的技术上。

就好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一把“会唱歌的扇子”,结果发现它唱得比蚊子叫还难听。

我记得我一个朋友,前阵子也想换车,本来看中了一款务实的家用车,结果听了销售一顿忽悠,说什么“全车智能互联”、“AI语音助手”,最后咬咬牙,加了好几万,提了一辆他自己都说不上来具体有什么用的“智能车”。

现在呢?

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就是厂商玩儿了一个“概念游戏”,把一些并不成熟或者说并不必要的技术,包装成“颠覆性创新”,来收割一茬又一茬的消费者。

而那些真正关注车辆本质性能,比如动力、操控、安全性的消费者,反而被这些“花哨”的东西给迷惑了。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年,网上流行过一阵子“概念车”,很多都长得跟宇宙飞船似的,但真要量产,那成本和技术难度,简直是天文数字。

现在,XX品牌这波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它把“概念”塞进了量产车里,然后告诉你,“这就是未来!”

第三个小高潮,来了。

有人开始反思了。

这次事件,也让很多消费者开始冷静下来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汽车?

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科技玩具”,还是真正能为我们提供安全、舒适、可靠出行的伙伴?

我用车社觉得,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汽车,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也承担着我们的责任。

它不仅仅是冰冷的钢铁机器,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车马如龙,人生得意”,这句话,说的就是汽车带来的便利和美好。

我们希望它能带我们去远方,去探索未知,去拥抱自由,而不是让我们在旅途中,因为它的“不靠谱”而焦虑不安。

我记得我之前评测过一款老牌的越野车,它的内饰谈不上豪华,配置也算不上顶尖,但它的发动机,那叫一个扎实,底盘,那叫一个稳健。

每一次爬坡,每一次涉水,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可靠。

它就像一位忠诚的伙伴,默默地支撑着你前行。

它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的机械魅力,一种人与车合二为一的自由。

“颠覆创新”竟是“智商税”?车主:被骗太惨了!-有驾

所以,当XX品牌用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来掩盖它在核心技术上的不足时,它就注定要面临消费者的审判。

您说,一个连基础的语音识别都做不好,自动泊车都“卡壳”的车,它还能在安全性能上有多大的保障?

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这事儿,您别看是车圈的一点小风波,但它反映出来的是当下汽车市场的一种浮躁。

“浮躁世风,人心惟危”,这句话,用在这里,也算是恰如其分。

一些厂商,把精力放在了“营销”和“概念炒作”上,而不是踏踏实实地打磨产品。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擦亮眼睛,别被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给忽悠了。

很有意思的是,现在网上,已经有不少车主开始自发组织“吐槽大会”,分享自己被XX品牌“智商税”的经历。

有人还总结出了“XX品牌智能车避坑指南”,那叫一个接地气!

什么“别信销售忽悠”、“语音指令要用‘命令式’”、“自动泊车前先祈祷”…

哈哈,想想就觉得,这年头,当个车主也不容易啊!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汽车的本质,是出行工具。

科技的进步,是为了让出行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

如果一项技术,它带来的不是便利,而是麻烦,那它就不是真正的创新,更不是什么“颠覆”。

所以,对于XX品牌这款车,我用车社的看法是:它或许在外观上赚足了眼球,在宣传上玩足了概念,但如果它连最基本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都无法保证,那它终究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玩具。

而对我们消费者来说,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也别忘了回归汽车的本质,选择那些真正值得信赖的伙伴。

这问题,留给您自己,也留给整个车圈,好好琢磨琢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