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觉得,车市的热闹大多是表象。比如说,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看到关于尚界 H5的销售数据,真是有点居然这么快就火起来了的感觉——除了官方说的15万订单,我还听到一个售后的人轻描淡写地说,这几天出门看车,没见到但听说每天都有不少意向。到底是市场真火,还是热炒多了点?我心里还存疑。
拿个对比来说吧,像5万元左右的入门MPV,很多人去店里其实就是随便看看,有点买车就是个路过的事儿,但这次尚界 H5的火爆,是不是背后还有些运营的成分?我猜,或许是价格策略和华为的技术加持给的底气多一些。估算,补贴、优惠、渠道的爆发可能让实际到店的消费者感觉划算很多,这不,就有我刚才遇到的一个修理工朋友,说:这车用料还能那样,价格又低,怎么不买?问题来了,用户真懂得这些硬核配置吗?还是差不多也就打打低价牌,图个新鲜。
在试驾的体验中,我发现,尚界 H5的部分配置差点意思,好比后排那两句座椅虽然贴心,但按摩、老板键啥的,没有。对比问界 M5,同样15万的价位,问界的座椅附加舒适感一眼就能甩开,而这也是在线下实操中的大差别。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是配置取舍的问题?还是研发预算在辅加的硬件上舍得花的钱少?
这让我想到,研发和供应链其实更像是拼拼拼的厨房,用料和工艺都是预算、预设的博弈。就像煮菜,偶尔用了便宜的料,只是想快点出锅,味道肯定差点儿,但省时间又省钱;反之,用料多点,厨艺细腻,效果自然好。这里面,尤其是供应链的压力让很多所谓成本控制变得不透明。其实我觉得,敢把配置砍掉的车,也就代表在成本上狠了点,但用户有意识到吗?或者说,用户在乎的只是用得顺手?
说到这我又想到,刚才一位销售说,:其实很多消费者买的不是配置,要的是个安心感。这个安心,是不是就意味着配置够用,体验稳定呢?但你知道,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多配置的快乐感其实是个心理安慰。有些高端SUV配了10个摄像头,体验确实顺畅,但普通家用车,2、3个摄像头也能别无二用。人们买车,很多时候是相信这个品牌的技术在那儿。
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说,配置的取舍实际上背后是供应链的硬伤或研发的预算限制,是否意味着,未来国产车会越来越像’足够用+折扣的拼盘?还是会出现像素入门比拼,把智能化和豪华感划分得更细?折中点可能就是价格不断下探,但体验变得更单一——你信得过吗?
前一阵子碰到一个朋友,他对我说:现在买车,最怕配置缩水。我笑笑:是不是根本‘不差钱’,还怕啥?但想多了,车不仅仅是功能堆砌,还跟心态和信任有关。你有没有觉得,很多简称配置的东西,其实是在打心理战? 就算是后排座椅少点,乘坐体验不变,但有面子的心理会让你感觉更值得。
说回来,这次我更关注的是成本控制的极限。像尚界 H5,很多配置都砍掉,甚至我觉得,后排的豪华配置都能省,能不能省得再狠一点?比如座椅的材质、单独的电源接口、甚至主驾驶的调节幅度,能不能全部省掉?这种极端方案,是让成本降到最低,但用户会不会觉得用不上的功能变多了?我还在想:会不会将来,车子都是基本款,剩下的配置都变成定制包?
奥,还得提一句,浮在表面上的热门技术——自动驾驶、鸿蒙座舱,到底对普通人来讲,是用得上的保障,还是炒作的。
我还想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有些技术的门槛其实本身就是场景限定?比如说,自动泊车在你家附近所有停车场都能用吗?不一定吧?但别人又拼命吹智能场景覆盖率,是不是在某些方面虚实结合?
临场我还在想:车子砍掉的配置,是不是就代表那部分体验其实可以靠‘心理预期’弥补呢?还是说,未来的低价神车真能把所有豪华细节都打掉,性能和体验都不卡顿?也许只是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也许,差的配置反而会成为一种隐形的安全感——就像我姐姐喜欢那款车,便宜但稳定,用料虽不奢华,但总给人一种稳得住的感觉。
各种取舍里,你最在意的,又是哪一点?是不是最后还是得靠脚踏实地的体验才能最后赢?我也很想知道,明天如果店里又没到新车,换个角度,面对更便宜的车型,你会怎么选择?那辆车停在路边,看似普通,但你会不会多看一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