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国产车“扬帆出海”的新闻,时不时就冒个头,仿佛成了家常便饭。
最近香港车博会,上汽带着一票“智电”新锐亮相,大摆筵席,声势夺人。
乍看,这不就是又一出“中国智造”问鼎寰宇的故事?
但细咂摸,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上汽在海外的战绩确实可圈可点。
什么出口鳌头,海外劲销六百万辆车,听着都让人觉得扬眉吐气。
而且,人家还不是光卖车,还在泰国设了厂,产品和服务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已不仅仅是货贸,而是真正在异域扎根了。
另一方面,香港这个地方有点微妙。
它既是中国的,又有着独树一帜的市场生态和规制。
上汽择香港为“跳板”,觑觎东南亚市场,这步棋背后蕴藏着不少玄机。
你说上汽是“出口魁首”,这没毛病。
但“出口”和“蹈海”,一字之差,意味深长。
往昔咱们说出口,更多的是把东西卖出去就算完事。
如今说蹈海,那是要在海外立门户,建渠道,甚至建生产基地,是全方位的属地化。
上汽在泰国筑巢,在香港结盟,就是想把自己的触角伸得更远,更深。
而且,别忘了,现在是“智电”纪元。
传统燃油车时代,咱们或许在技艺上还略逊一筹。
但到了电动车时代,大伙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甚或在某些方面,比如智能化,咱们还更胜一筹。
上汽这次带去的MG、智己、五菱,都是智能电动车,这昭示着什么?
昭示着人家想靠着新能源,釜底抽薪,弯道超车。
不过,前景也并非一片坦途。
东南亚市场,盘根错节,水深得很。
每个国家的政令、风俗、消费习性都迥然不同。
五菱Air EV晴空这种微型电动车,可能在某些都会里炙手可热,但在另一些地方,可能就扞格难入,格格不入。
而且,日系车、韩系车在东南亚浸淫多年,根深蒂固,想从他们碗里刨食,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与坊间认知相悖,东南亚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千差万别。
譬如,在新加坡,人们更看重汽车的牌子和科技含量;而在印尼,价码才是重中之重的考量。
当我们想当然地把国产车蹈海看作是中华制造崛起的徽章时,是否疏忽了海外市场的纷繁芜杂和挑战?
上汽在香港的奏凯,比如大通MAXUS大家9、大家7问鼎香港MPV市场销量桂冠,这固然值得称道。
但香港市场终归局促,而且对大陆牌子的接受度相对较高。
想把这种成功复刻到整个东南亚,恐怕没那么容易。
再说,上汽高呼“全球+本土”的组合拳,听着很给力,但具体怎么操持,还得看实战。
“本土化”三字,挂在嘴边容易,落到实处难上加难。
要真正洞悉当地市场,稔熟当地人文,甚或要和当地企业缔结盟约,这都需要时日和耐心。
仅从营售数据来看,中国汽车牌子在海外的增长势头着实迅猛。
但这些销量有多少是靠低价倾销换来的?
有多少是真正靠技术和牌子赢得的?
这需要冷静忖量。
聊到这儿,忽的想起前些年一个哏。
说中国游客去日本抢购马桶盖,结果发现是杭州产的。
这揭示了什么?
揭示了咱的制造实力毋庸置疑,但牌子建设还有漫漫长路要跋涉。
上汽这回在香港车博会上招摇过市,的确展现了“中国智造”的底气。
但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
能否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能否真正赢得海外消费者的青睐,这才是关键。
毕竟,蹈海不是简单地抛售货物,而是要和全球劲旅同场竞技,靠硬实力说话。
期冀有朝一日,我们提及国产车出海,不再只是瞧见销量数字,而是能瞧见更多关于牌子、技术和文化的篇章。
到那时,才是真正的“中国汽车,走向世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