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砸24亿造车成功,车标太省事引哄笑,网友直呼太敷衍

最近汽车圈里出了个挺有意思的新鲜事,说出来大伙儿可能都得愣一下。

咱们平时饭桌上常说的那个五粮液,就是那个一瓶酒卖得挺贵,名气响当当的白酒大牌,居然跑去造汽车了。

没错,你没听错,就是酿酒的五粮液。

他们不是小打小闹,是正儿八经地投了二十多个亿,买下了一家叫凯翼的汽车公司,现在连第一台车都推出来了,是一辆插电混动SUV,名叫昆仑iHD。

五粮液砸24亿造车成功,车标太省事引哄笑,网友直呼太敷衍-有驾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这是不是开玩笑呢?

一个做白酒的,怎么突然就跟汽车这种高科技玩意儿扯上关系了?

这跨界跨得也太远了点,能靠谱吗?

咱们先得弄明白,五粮液家大业大,一年挣那么多钱,为啥不好好卖酒,非要蹚造车这浑水。

其实这事从生意角度看,也说得通。

你想啊,五粮液每年赚的钱是天文数字,光是2023年,净利润就超过了三百个亿。

这么多现金拿在手里,总得找地方投资,让钱生钱才行。

这就好比咱们普通人手里有点闲钱,也会想着是存银行还是买理财,一个道理。

那现在放眼全国,哪个行业最火,最有发展前景?

新能源汽车绝对算一个。

国家政策支持,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市场大得很。

所以五粮液把目光投向这里,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找一个新的增长点,不想把所有宝都押在白酒这一个行业上。

他们选择收购奇瑞旗下的凯翼汽车,也是一步很聪明的棋。

自己从零开始建厂、搞研发,太慢也太难了。

直接买一个现成的,虽然凯翼这个牌子之前名气不大,但它好歹是个正规的汽车厂,有生产线,有工人,更重要的是背后还有奇瑞这个老牌车企的技术底子。

这就相当于直接买了个“准生证”和一套现成的班底,大大缩短了从想法到产品的过程。

好了,咱们再来看看这台车,昆仑iHD。

这车一亮相,最先引起大家议论的,就是它那个车标。

一个非常简单的V字形设计,被网友们调侃说是“酒杯标”。

大家开玩笑说,这设计师肯定是喝着五粮液画的图,太省事了。

还有人说,开这车是不是得先吹一下酒精测试仪。

五粮液砸24亿造车成功,车标太省事引哄笑,网友直呼太敷衍-有驾

虽然是玩笑话,但从宣传效果来看,这个车标简直是太成功了。

你想想,一个新品牌、新车型,怎么样才能让大家一下子就记住?

凯翼这个名字,估计没几个人听过,但一说“五粮液造的车”,再配上这个让人联想到酒杯的车标,话题一下子就来了。

它没花多少广告费,就靠着这个有趣的槽点,在网上火了一把,让很多人都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

这在市场营销里,叫“自带流量”,效果拔群。

当然,车子光有话题还不行,最终还是要看东西好不好。

这台昆仑iHD,骨子里其实是个“混血儿”,它很聪明地用了别家成熟的技术。

动力系统这块,发动机用的是奇瑞的1.5T发动机,这颗“心脏”技术不错,热效率很高,说白了就是比较省油。

而更关键的混动部分,比如电机和变速箱,用的是比亚迪旗下公司的技术。

这就相当于,它把国内两家在发动机和混动技术上都很有名的企业的长处,给组合到了一起。

这反映到实际表现上,就是车子开起来不肉,官方说零百加速7.9秒,日常在城里开,红绿灯起步、高架上超个车,动力是完全够用的。

更关键的是它作为插电混动的优势。

它能用纯电模式跑15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呢?

对于大部分上班族来说,一天来回也就三四十公里,充一次电,差不多能管三四天的通勤,这期间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用电比用油可省太多钱了。

而到了节假日,你想带全家老小出个远门,也不用担心。

把油箱加满,电池充满,它总共能跑1200公里。

这意味着你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间甚至都可以不进服务区加油充电,彻底解决了很多人担心的“里程焦虑”问题。

这一点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实在是太实用了。

再看看车子的其他方面。

它的车身尺寸不小,轴距达到了2820毫米,这个数据可能很多人没概念,简单说就是车内空间很大,特别是后排。

五粮液砸24亿造车成功,车标太省事引哄笑,网友直呼太敷衍-有驾

一米八的大个子坐进去,腿前面还有很宽敞的余地,坐着不憋屈,长途旅行会舒服很多。

后备箱也足够大,放几个大行李箱没问题,车里各种小储物格也设计了二十多个,手机、水杯、零钱、孩子的零食玩具,都能找到地方放。

可以说,在实用性这方面,它考虑得非常周到。

底盘悬挂是前麦弗逊后多连杆,这是这个价位里比较主流的厚道配置了,调校风格据说偏向欧洲车,开起来感觉比较扎实,过一些小坑洼路面不会有松散的感觉,高速上变道车身也挺稳。

至于车里的智能化配置,像中控大屏、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也都有,虽然算不上最顶尖,但日常使用绝对是够了。

最后,也是最厉害的一招,就是价格。

这台车补贴完之后,起步价只要9.99万。

这个价格一出来,可以说直接给同级别的对手们来了一记重拳。

要知道,市面上其他品牌的同类型插电混动SUV,价格普遍都在十四五万,甚至更高。

它一下子把价格拉低了四五万块钱,这个诱惑力就太大了。

对于很多生活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县城的家庭来说,这个价格非常有吸引力。

不到十万块钱,你就能买到一辆空间大、能上绿牌、平时用电省钱、长途没焦虑的SUV,跟同价位的传统燃油车比,它用车成本低;跟同价位的纯电动车比,它没有里程焦虑。

它用这种错位竞争的方式,给自己找到了一条非常精准的赛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五粮液造车这事,也不是全是好消息,摆在面前的困难也实实在在。

首先,凯翼这个品牌实在是太没名气了,老百姓不认。

买车不像买瓶酒,是个大件,大家还是更愿意相信那些听了几十年的老牌子。

其次,销售和售后网点太少。

车买回来,保养、维修去哪儿弄?

如果一个城市里连个4S店都没有,那也太不方便了。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疑问,就是大家心里会犯嘀咕:一个酿酒的企业,它真的懂造车吗?

汽车是关系到生命安全的精密工业品,这和酿酒的技术完全是两码事。

这种来自消费者内心深处的不信任感,是它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克服的最大难题。

但这件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业如今的一种活力和可能性,敢于跨界,敢于尝试。

这背后,是咱们国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在支撑。

这场“白酒加汽车”的跨界组合,未来到底会酿出一杯醇香的美酒,还是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需要时间和市场来给出最终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