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国乘用车市场在政策刺激与消费升级双重推动下实现显著增长,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量达175.5万辆,同比增长14.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90.5万辆,同比激增33.9%,渗透率突破51.5%。自主品牌凭借产品力跃升与政策红利,零售份额飙升至65.5%,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对传统合资与豪华品牌形成全面压制。
政策加码:以旧换新撬动万亿级消费市场
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通过补贴扩围与力度升级,成为车市增长核心引擎。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政策支持资金规模较2024年翻番,覆盖车型从国四燃油车扩展至新能源汽车,单车补贴最高达2万元。政策落地后,4月全国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达270.5万辆,环比3月激增120万辆,带动私人购车中增换购比例达70%,首购用户占比降至31%。政策财政乘数效应显著,每1500亿元补贴可拉动新增消费3750亿元,成为消费市场复苏的关键支柱。
自主品牌崛起:技术突围与渠道创新双轮驱动
自主品牌在政策红利下实现市场份额与品牌价值的双重跃升。4月自主品牌零售量达115万辆,同比增长31%,腾势、仰望、鸿蒙智行等高端新能源品牌加速突围,对传统豪华品牌形成冲击。以比亚迪为例,其4月销量中增换购用户占比超60%,“以旧换新”政策贡献率达35%。渠道层面,自主品牌通过数字化营销与下沉市场布局,将换购服务延伸至县域市场,蔚来“换电县县通”计划已在广东122区县落地,理想超充站突破2200座,覆盖90%高速主线,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结构调整:新能源车与出口成增长双引擎
新能源与出口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巩固自主品牌主导地位。4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3.9%,占整体乘用车销量51.5%,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头部车企贡献超70%增量。出口市场方面,自主品牌1-4月累计出口155万辆,同比增长1%,奇瑞、吉利等车企通过本土化创新,在欧洲、东南亚市场占有率突破30%。政策层面,欧盟反补贴调查虽带来短期压力,但自主品牌通过海外建厂与技术授权加速全球化布局,如吉利与雷诺合作开发混动平台,规避关税壁垒。
行业变革:价格战转向技术战,生态竞争成新战场
市场增长背后,行业竞争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4月乘用车降价车型同比减少56款,价格战强度显著降温,车企将资源转向智能化与补能网络建设。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实现城区NOA全国200城覆盖,理想L系列标配激光雷达,推动智能驾驶渗透率突破40%。补能领域,宁德时代发布天恒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蔚来换电站单日服务能力达312次,构建起“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能源服务体系。生态竞争方面,北汽集团携全产业链亮相科博会,展示从电池回收、自动驾驶到出行服务的全链路解决方案,预示行业进入“生态卡位”新阶段。
未来展望:政策延续性与技术创新决定增长持续性
尽管4月车市表现亮眼,但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欧盟关税壁垒与美国市场准入限制对出口形成压力;另一方面,车企需在智能化领域持续投入以应对特斯拉FSD等国际对手竞争。政策层面,商务部已明确2025年将扩大以旧换新品类与规模,财政补贴或向智能网联、氢能源等前沿技术倾斜。技术层面,固态电池量产、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焦点。自主品牌能否通过“政策红利+技术突围”持续扩大优势,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最终站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