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重庆市长黄奇帆:3000万辆中国汽车利润不及丰田1家
2025年7月10日,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公开演讲中指出,中国汽车制造业产值利润率偏低的问题尤为突出。他提到,2025年1-6月中国汽车企业的产值利润率仅为5%,而去年全年3000万辆汽车的利润总和,竟然不及日本丰田汽车900多万辆的利润。这一论断犹如一声惊雷,撕开了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增长背后的利润困局。
一、数据对比:规模与利润的强烈反差
中国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2024年汽车产量达3018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33%。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水平长期处于低位。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同比下降11.9%,利润总额1781亿元,而丰田汽车2024财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净利润高达266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汽车行业全年利润的近1.5倍。
这种反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为显著。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但2025年上半年,除比亚迪、特斯拉等少数企业外,多数新能源车企仍处于亏损状态。例如,某新势力车企单季度净亏损达38.9亿元,而丰田旗下混合动力车型的毛利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上。
二、深层原因:产业生态的结构性缺陷
1. 价格战引发的恶性循环
为争夺市场份额,中国车企陷入“以价换量”的怪圈。2025年前4个月,超过60款车型宣布降价,部分车型降幅超过5万元。这种无序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从2017年的7.8%持续下滑至2025年的4%以下,整车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更严重的是,价格战压力向供应链传导,部分车企将供应商账期延长至232天,导致零部件企业生存艰难,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现象。
2. 核心技术的“空心化”困局
中国汽车产业长期依赖合资模式,自主品牌在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核心技术领域积累不足。尽管新能源汽车实现了“换道超车”,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仍面临技术瓶颈。例如,中国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比日韩企业低10%-15%,导致整车成本居高不下。此外,智能驾驶算法、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仍被欧美企业垄断,中国车企每年需支付数百亿美元的专利授权费。
3. 产业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低端锁定
在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中,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占据利润的70%以上,而制造环节仅占10%-15%。中国汽车产业长期处于制造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以苹果公司为例,其通过软件、专利等生产性服务业注入,从中国代工的每台手机中获取3000元利润,而中国企业仅获得零部件制造的3000元成本。反观丰田,其通过“精益生产+品牌溢价”模式,在全球建立了高附加值的产业生态。
三、破局之路: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1. 重构产业生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黄奇帆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制造业附加值的关键。中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通过知识、人才密集型服务注入,推动汽车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金融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例如,发展汽车共享、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新业态,构建“制造+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
2. 突破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针对“卡脖子”技术,中国需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例如,在动力电池领域,应加快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在智能驾驶领域,需构建“算法-芯片-数据”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同时,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避免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3. 优化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
面对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中国需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例如,支持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整合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集团。同时,应引导中小车企向细分市场转型,专注于特种车辆、新能源商用车等差异化领域,避免同质化竞争。
4. 深化对外开放,融入全球价值链
中国汽车产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通过海外建厂、并购重组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例如,上汽集团在东南亚建立生产基地,长城汽车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工厂,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应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推动中国汽车标准、技术和服务输出,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四、未来展望:在变革中重塑产业格局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汽车产业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汽车消费需求将持续释放,预计到2030年汽车保有量将突破4亿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正如黄奇帆所言:“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达全球30%以上,在高铁、汽车等五大领域处于‘领跑’地位。”只要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坚定地走创新驱动、价值创造之路,必将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实现从“大而不强”到“强而优”的历史性跨越。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唯有如此,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蜕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