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销量洗牌秦PLUS逆袭

标题:纯电市场的“销量爆炸”背后:是崛起还是隐忧?

---

纯电销量洗牌秦PLUS逆袭-有驾

先说个数据,4月份的纯电车销量,有4款车型单月销量突破1万辆大关,排名第一的星愿累计卖了2.28万辆。两万多辆,听起来很吓人吧?这是什么概念?有些燃油车全年的销量也就这么多。更离谱的是,榜单前五的小米SU7、小鹏M03这些新势力车型也都过万了,甚至连六七名的车型都能轻松攒个几千辆。乍一看整个市场一片繁荣,好像纯电车已经全面起飞了。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也太快了吧?真有这么多人买车?车企真的赚到钱了吗?

纯电销量洗牌秦PLUS逆袭-有驾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一点点拆开这个数据,从销量到背后的营收挨个摸摸看。

先说销量,2.28万辆的星愿是怎么来的?这款车的定价本身不算高,几乎是冲着性价比和规模效应来的,主打下沉市场。海鸥、宏光MINIEV这些抢占亚季军的,也差不多是这个路子,主打便宜、实用,甚至可以说是“代步工具”的定位。不用多讲,高性价比就意味着高销量。但问题来了,这类车的定价区间非常低,单车的利润能有多少?再看看排名靠前的几款新势力车型,它们冲量的方式也不复杂,要么是补贴力度大,要么是直接砍价,有些甚至是靠“赔本赚吆喝”硬挤出来的市场份额。比如小米SU7,定价压低到接近成本价,直接吸引一批看重便宜的消费者,这种打法能拉动销量,但利润就很难说了。

纯电销量洗牌秦PLUS逆袭-有驾

销量数据捋完了,我们再看看营收和毛利。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纯电车企虽然销量爆炸,但毛利率普遍偏低,很多企业甚至是负毛利。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很多。首先,研发投入是个无底洞。新能源车的技术门槛不低,每款新车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开发,包括电池管理系统、自动驾驶功能、芯片优化等等,这些研发费用摊到每辆车头上就显得很高。尤其是像小鹏、蔚来这些新势力品牌,他们在技术上的投入是“砸钱砸到肉疼”的,这直接导致毛利率被压缩得特别厉害。加上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电池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也很大,企业根本没办法把每辆车的成本压到传统燃油车的水平。

纯电销量洗牌秦PLUS逆袭-有驾

再讲账期问题。有些车企账面看着亏,实际上是账期的锅。比如订单已经签了,车子也交付了,但终端的回款可能要延迟好几个月甚至一年,这就导致财报上看起来亏损严重,但实际上的现金流可能还过得去。这种情况在新能源车企之间非常常见,尤其是主打高端车型的品牌,平均账期比经济型市场还要长。

这么说下来,你可能会好奇,传统车企是不是也是这样?其实不完全一样。传统燃油车企的成本结构更稳定,研发投入的比例低,供应链也成熟,账期问题基本可控。新势力和外资品牌的打法就不太一样了,它们更愿意压低毛利率,用销量换市场份额,通过市场规模来摊薄研发成本。比如特斯拉,早期也是靠“战略性亏损”打出市场,后来才慢慢把毛利率拉了回来。

纯电销量洗牌秦PLUS逆袭-有驾

那问题来了,新能源车企现在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从表面上看,好像烧钱烧得很凶,但拆开来看,这其中有点道理。首先,新能源车的竞争格局还在快速变化,谁能抢到市场份额,谁就能先占住跑道。这种时候“战略性亏损”是可以理解的。其次,技术升级是绕不开的,车企不砸钱搞研发,产品就没竞争力。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行业本来就是高投入、高风险的,烧钱是必然的,但只要技术储备到位、市场接受速度够快,后续的盈利空间是可期的。

最后收一下。大家看到新能源车的销量数据,会觉得“太吓人”,但其实这个行业的数据一直是结构性复杂的。销量高不一定代表盈利好,账面亏损也不一定代表企业快要倒了。真正关键的,是看车企在这些数字背后铺的路能不能支撑它未来的步子。如果它砸的钱能换来技术、品牌和市场,那就是有章法的亏损。如果只是盲目扩张,那才是真正危险的信号。所以,看这些“吓人”的数据时,别只盯着销量,还要看看它们接下来要走哪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