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销量下滑?上周售5180辆,环比下降,逊于理零问鹏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古训诚不欺我。

话说最近,小米SU7这出戏,着实让人捏一把汗。想当初,雷布斯亲自擂鼓,订单如潮涌,颇有几分“舍我其谁”的架势。怎奈风云突变,销量数据一出,未免让人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小米汽车销量下滑?上周售5180辆,环比下降,逊于理零问鹏-有驾

到底怎么回事?原来上周,小米汽车的“出货量”堪堪达到5180辆,这数字单拎出来瞧瞧,倒也说得过去,可若是跟理想、零跑、问界、小鹏这些“先行者”一比,未免显得“捉襟见肘”了。更叫人扼腕的是,与前一周的5688辆相比,竟还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

事情的原委是这般,据CNMO披露,方过去的第19周(5月5日至5月11日),小米汽车的“交付成绩单”略有逊色,暂居造车新势力第五把交椅。细分车型来看,SU7标准版“售出”1983辆,Pro版1639辆,Max版1070辆,Ultra版484辆。坊间有传言,系因试生产和工艺验证等“瓶颈”,掣肘了产能的释放。

祸不单行,更让人如坐针毡的是,SU7 Ultra还惹上了点儿“幺蛾子”。官方推送的升级包,竟对动力进行了“釜底抽薪”式的限制,这让一众车主颇为恼火。更有甚者,有车主发现,Ultra版的碳纤维前舱盖压根儿不通风,质疑此乃“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宣传。

雷总也“金口玉言”了,坦言这段时日是他“栉风沐雨”的创业生涯中,最为“如履薄冰”的阶段。

对此,我辈该作何解读?窃以为,此事颇堪玩味,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吾等在追逐“风驰电掣”的同时,往往会忽略的一些“根本大计”。

先说产能。造车绝非儿戏,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供应链、生产线、质量把控,任一环节“马失前蹄”,都将殃及最终的交付。“小米汽车”初出茅庐,遭遇些许“梗阻”,实属常情。关键在于,吾等能否从中“取长补短”,夯实基础?

小米汽车销量下滑?上周售5180辆,环比下降,逊于理零问鹏-有驾

再谈产品。SU7 Ultra的“动力设限”和“虚假宣传”风波,无异于“图穷匕见”,暴露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在力求创新和“标新立异”之时,万不可“本末倒置”,罔顾用户的真实体验。你别出心裁地搞了个“排位模式”,限制了动力,初衷或许是锦上添花,意在提升驾驶乐趣。但你是否曾设身处地地想过,用户不惜重金购入Ultra版,为的就是它“一骑绝尘”的性能。你这一“阉割”,岂不是将用户的“夙愿”扼杀在摇篮之中?

此类事件,实非孤例。几年前,某品牌手机也曾“重蹈覆辙”。为了追求“削铁如泥”的轻薄,不惜牺牲电池容量,结果用户怨声载道,抱怨续航“捉襟见肘”。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创新,终将适得其反。

此外,关于“虚假宣传”的痼疾。时下,某些企业为了博人眼球,惯于在宣传上“添油加醋”、“移花接木”。比如,明明只是“形似碳纤维”,却硬要吹嘘成“真金白银”的碳纤维。此类伎俩,短期内或许奏效,但长此以往,必将损耗企业的信誉。毕竟,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一旦用户识破你的“障眼法”,口碑便会一落千丈。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固然可喜可贺,但亦不可讳言,部分企业在力图“弯道超车”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他们将过多的精力倾注于营销和炒作,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用户的体验。

诚然,小米汽车遭遇的“困境”,也是一记“警钟长鸣”。它告诫我们,在追逐“快马加鞭”的同时,也要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冷静和理性。造车,是一场“持之以恒”的马拉松,而非“稍纵即逝”的百米冲刺。唯有将基础打牢,将产品做精,方能行稳致远。

未来的征程漫漫,小米汽车亟需做的,是“洗耳恭听”,虚心采纳用户的意见,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要知道,用户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沃土”。唯有赢得用户的信任,方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