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120亿收购沃尔沃,15年后技术反哺与市值翻番背后的冷暖
内容:
有时候,翻开老相册,会想起2009年那个夏天。浙江小镇的空气总带点潮湿味儿,那会儿李书福站在媒体聚光灯下,说要拿120亿去买下风雨飘摇的沃尔沃。身边人都觉得他疯了,连家里亲戚都忍不住嘀咕,这不是掏空家底还举债吗?那一年吉利才刚赚11.82个亿,一口气借这么多钱,不怕撑破肚皮?
但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说到底,这场“蛇吞象”的戏码,现在回头看,总有种在看一部慢热剧集的感觉——主角跌跌撞撞,但没塌。
小时候村里人常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书福就是这样的人。他出生那会儿,家里条件紧巴巴,小学毕业就得帮着干活。后来自己琢磨着做点小生意,从照相馆到金属回收,每一步都踩得很实在。有一次,他拉了一车废旧电器回来拆解,看着里面那些乱七八糟的线路和零件,他突然对机械产生了兴趣。
再后来,就到了造摩托、研究汽车的时候。他喜欢把别人的车拆开来看,有时候手上油乎乎,还被邻居大妈笑话过。但谁能想到呢?1995年,他成立吉利汽车时,也没人觉得这能成气候——毕竟没背景、没技术、也没啥资金。但偏偏就熬过来了,到2002年,一年卖出去快五万辆车。
可这些经历,都只是铺垫罢了。真正让人记住这个名字,是他决定盯上国际大牌——尤其是那个曾经高高在上的沃尔沃。
08年的金融危机像一阵倒春寒,把很多洋品牌冻得瑟瑟发抖。福特手里的沃尔沃也不行了,本来64.5亿美元买来的,如今亏损严重,只剩下原价几分之一。而彼时吉利净利润才十来个亿,却要拿18亿美元去接盘……不少业内人士私底下打赌,这钱扔进去八成打水漂吧?
但李书福想法很简单:“技术和品牌才是真正值钱。”为了筹这笔巨款,他东奔西走,大庆国资委投30亿,上海嘉定用地抵押,各路资源拼凑起来,总算把120亿元弄齐。这事放今天看还是胆子够肥,也难怪有人说这是豪赌。
其实最初大家担心的不无道理。如果硬要把两个企业搅合到一起,很容易出乱子。但结果并没有那么糟糕:收购之后,李书福没有强行搬迁总部,也没插手研发团队,而是默默关注核心资产——安全技术和平台架构。这一点挺聪明,要是换别人指不定早急功近利砍成本去了,可他却稳扎稳打搞协同创新,比如CMA平台,就是从这合作中长出来的新芽。不仅适配自家的领克、极氪等新品牌,还让生产效率提升不少。据说CMA架构车型零件通用率能达到78%,工厂师傅们装配起来省心多啦!
更关键的是,“抽血”策略真不是白叫的。从Drive-E发动机到城市安全系统,再到防撞钢梁,这些本属于北欧豪华血统的玩意,被悄悄移植进国产SUV。一时间,“北欧基因+中国制造”成了一块新招牌,让原本被贴低端标签的吉利,在市场形象上来了个转身。我记得我第一次试驾星越L的时候,那动力响应还有整车厚重感,比我之前开的老远景确实高级太多。当时副驾驶朋友还问:“你确定这是自主品牌?”我只能嘿嘿笑一句:“现在可不能小瞧国产。”
仅靠几项专利来撬动全球市场是不够滴。更大的助力,其实来自于互通销售网络。在欧洲市场混出名堂,不是一朝一夕,但有了现成渠道,再加点本土化调整,就顺畅许多。所以后面几年,无论是领克销量突破20万台还是极氪快速站稳脚跟,都离不开前期投入铺路。而且2024年前后数据摆在那里:单单领克一个系列,在全球已经成为现象级产品;而极氪则抓住新能源风口,在国内外都有不错表现。有时候坐公交听司机聊新势力,还会提起“极氪好像跟国外哪个大牌有关”,嘴角都会翘一下。
至于账面收益嘛,更直观一些。当初18亿美元买来的股份,如今市值涨到了180亿美元,相当于九倍增幅。如果按持股比例算,仅这一项资产价值增长就令人咋舌。不过比数字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整体升级,包括研发能力提升,还有生产体系现代化。这些东西平时藏在流水线背后,不见得每个人都体会得到,但只要偶尔逛展厅或试驾一下新车型,总归能察觉变化。
另外不得不提一点,中国消费者对安全性的认知也是受益者之一。我邻居王叔去年换SUV,第一个问题就是“防撞性能咋样?”以前哪管这些啊,现在全员关心主动刹车、防侧翻之类的新鲜玩意,说到底都是因为大众见识变广啦。而这些功能,多半源自与北欧伙伴深度合作成果。“我们现在也是国际玩家”,王叔喝茶聊天间总爱补一句,我听完也乐呵呵地应声附和两句,好像沾光似的……
最后再绕回来想想,如果15年前没有那场大胆决策,会不会今天马路上的选择依然千篇一律?可能星越L这种体验感满满的新派SUV根本不会出现;可能我们讨论汽车科技的时候,只敢望洋兴叹……生活往往就在某个节点改变轨迹,有的人敢冒险,有的人甘愿守旧,没有标准答案罢啦。我倒觉得,无论赚赔多少,把命运攥进自己手里的感觉,本身就值得敬佩吧!
写到这里忽然饿了,下楼煮碗面顺便看看窗外夜色。不知道你有没有遇见过类似命运交叉口?或者,你最近有没有哪次选择,让你印象特别深刻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