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要捣鼓K-Car了?
而且还是专供东瀛的那种?
这事儿,细咂摸一下,挺有嚼头的。
咱这旮旯,满眼都是膀大腰圆的SUV,恨不得一辆车横跨俩泊位,可人家扶桑,小巧玲珑的K-Car才是心头好。
这俩地儿,汽车文化就跟麻辣烫和茶泡饭似的,压根儿不是一个调调。
如今比亚迪要专门给霓虹“量身定制”一款,续航180公里,身价12万出头的小车,这盘子里装的是啥?
先聊聊这K-Car。
别看它袖珍,在岛国可不是啥“老年代步车”。
人家有硬杠杠的标准,车身尺寸、排量都有约束,享受税费减免,停车也省地儿。
有数据说话,K-Car在倭国市场占比高达35%,销量魁首日产Sakura,也是这路货色。
这就意味着,比亚迪想在樱花国掘金,就得先“俯首帖耳”,捯饬出符合当地胃口的车来。
可茬子也来了。
180公里的续航,这要搁在神州大地,怕是早就被口水淹死了。
眼下谁家电车不标个五六百公里?
但换个姿势想想,岛国地狭人稠,城里路况拥堵,180公里也凑合了。
再说,K-Car的主要用途是跑腿儿,溜娃买菜,通勤打卡,又不是让你开着它去浪迹天涯。
当然,也有人会嘀咕,比亚迪是不是有点“挟洋自重”?
咋不把这些小车先在国内铺开摊子?
毕竟,五菱宏光MINIEV、吉利熊猫这些微型电动车,在咱们这儿也挺吃香的。
但这里头可能还真有点“生意经”。
一方面,国内车市厮杀得太惨烈了。
各路车企都憋着劲儿,恨不得一天出一个新款。
比亚迪就算推出K-Car,也未必能捞到啥油水。
另一方面,东瀛市场相对封闭,消费者对本土牌子死心塌地。
比亚迪能挤进去,本身就是一种破局,也能拔高品牌段位。
再往深里扒,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咸鱼翻身。
早先,咱们都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如今,咱们也能根据不同市场的诉求,玩转定制化生产。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精进,更是底气的加持。
当然,比亚迪的K-Car能不能在东瀛一炮而红,现在还不好盖棺定论。
毕竟,岛国消费者对品控要求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而且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过去时。
但甭管咋说,比亚迪敢于涉险,敢于亮剑,这就是一种跃迁。
就像开篇絮叨的,汽车文化就像麻辣烫和茶泡饭。
比亚迪这回,是想把咱们的“小而精”搬到东瀛,让日本人也品品“麻辣”的滋味。
至于他们能不能买账,那就交给市场这杆秤来掂量吧。
只是但愿,咱们在盯着海外金主的同时,也别冷落了国内拥趸的需求。
归根结底,最好的玩意儿,应该是能雨露均沾,而不是只惠及一小撮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