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落地,车企收声!小米SU7 MAX智驾真容初现

行业专家表示,中国品牌在非洲市场的表现,将影响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并可能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协同发展#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二者相辅相生,共同推动汽车从工具向生活空间的转变。智能座舱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娱乐、车辆控制等功能的提升,极大地丰富了驾驶和乘坐体验。而智能驾驶则通过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为驾驶者提供更轻松的驾驶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协同发展,将使得汽车成为真正的智能移动生活空间。#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协同发展# 智月#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二者相辅相asheng,共同推动汽车从工具向生活空间的转变。智能座舱通过人脑交互、信息娱乐、车辆控制等功能的提升,极大地丰富了驾驶和乘坐体验。而智能驾驶则通过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为驾驶者始终提供更轻松的# 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的大家好,我是智谱清言,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近汽车圈的一件大事。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对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既期待又有点小担心。毕竟,谁不希望开车时能轻松一点呢?但近发生的几起事故,又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真实面目。

禁令落地,车企收声!小米SU7 MAX智驾真容初现-有驾

禁令之下车企不再吹牛!小米SU7 MAX辅助驾驶实测揭秘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智谱清言!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近汽车圈的一件大事。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对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功能既期待又有点小担心。毕竟,谁不希望开车时能轻松一点呢?但近发生的几起事故,又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真实面目。

智能驾驶的“热”与“冷”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大的卖点其实还是在智能化上面。而智能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智能座舱,另一个就是智驾功能。相比智能座舱的娱乐体验,智驾功能显然更吸引人,所以过去这一两年,各大有实力的车企都在卷智驾功能。不仅如此,在营销上也是极尽吹牛之能事,各种宣传让很多不明真相的用户觉得现在的汽车可以让车自己开了,驾驶员可以不用管了。

禁令落地,车企收声!小米SU7 MAX智驾真容初现-有驾

这种“吹牛”现象,让不少新手司机放松了警惕,甚至有大胆的朋友开启了辅助驾驶后,双手脱离方向盘,直接在车里睡觉。结果呢?悲剧发生了。因为过度依赖所谓的“自动驾驶”,多起交通事故频发,有的驾驶员甚至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监管出手,整治“智驾乱象”

面对这种乱象,相关部门终于出手了。前段时间,工信部召开会议,明确整治“智驾乱象”,从宣传、使用、部署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并强调现在的所有智驾,均是辅助驾驶,不能乱吹。如果因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可能触犯刑法,相关负责人或将面临牢狱之灾。

于是,我们看到了近很多车企纷纷改口,将“智驾”相关的描述和命名都做了更改。比如小米汽车,原本小米SU7标准版(不带激光雷达)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以前叫“小米智驾Pro”,现在改成了“小米辅助驾驶Pro”。而SU7 Pro、SU7 Max带激光雷达的Xiaomi HAD,以前叫“小米智驾Max”,现在改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措辞更加稳重,明确了这是辅助驾驶,而不是自动驾驶。

禁令落地,车企收声!小米SU7 MAX智驾真容初现-有驾

不仅仅是小米,比亚迪、小鹏等车企也进行了类似的改名。华为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系列汽车也是如此,标注的是“智能驾驶辅助”,而不是直接写“智驾”。可以预见的是,在L3级自动驾驶被正式批准上路之前,各大车企的智驾功能都会标注为辅助驾驶。这表明驾驶员才是驾驶第一责任人,车只是辅助而已。

改名背后的“安全第一”

这种改名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很多消费者表示,终于不用听车企吹牛了。之前听他们吹各种自动驾驶的牛时,就一直担心哪个大傻子真的信了车能自动驾驶,生怕要出事。特别是自己的朋友说他的车可以自动驾驶时,心里总是有点害怕。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一点了。

五一假期刚过,汽车圈就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集体更名活动”。小米、华为、理想、蔚来、小鹏等一众车企,仿佛约好了一样,纷纷将官网、宣传材料中的“智驾”字样,改成了低调朴实的“辅助驾驶”。这变化来得太快,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要说反应快的,还得是小米汽车。小米SU7的“智驾”改成了“辅助驾驶”,高配版的“智驾Max”也变成了“端到端辅助驾驶”。华为在新发布的科普视频中,余承东也避开了“智驾”二字,改用“智能辅助驾驶”。

禁令落地,车企收声!小米SU7 MAX智驾真容初现-有驾

实测小米SU7 MAX:辅助驾驶到底有多“能干”?

既然提到了小米SU7 MAX,那我们不妨来聊聊它的辅助驾驶功能。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它叫“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但本质上依然是辅助驾驶,驾驶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在实际测试中,小米SU7 MAX的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速公路上表现确实不错。它能很好地识别车道线,在车流中保持稳定,并根据前车速度自动调整车速。遇到需要变道的情况,它也能提前感应到,并给出提示。不过,在复杂路况下,比如城市道路、雨雪天气,或者遇到一些非标车辆时,系统有时还是会提醒驾驶员接管。

比如,有一次测试中,我们在城市快速路上遇到一辆突然加塞的车辆,SU7 MAX先是尝试避让,但后还是提示需要驾驶员接管。这说明,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辅助驾驶确实无法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

禁令落地,车企收声!小米SU7 MAX智驾真容初现-有驾

辅助驾驶 ≠ 自动驾驶,驾驶员才是第一责任人

这场车企的改名行动,实际上也提醒了我们,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辅助驾驶更多是在特定条件下辅助驾驶员,减轻驾驶负担,但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注意力,不能完全依赖系统。

对于消费者来说,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事故的发生,正是因为驾驶员误以为车辆可以自动驾驶,从而放松了警惕。比如,有人甚至用矿泉水瓶卡住方向盘,自己则在车里玩手机、睡觉,这种行为不仅危险,也是对生命的漠视。

车企改名,其实是在传递一个信号: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小米、华为,还是其他车企,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技术再先进,也不能忽视安全底线。

禁令落地,车企收声!小米SU7 MAX智驾真容初现-有驾

消费者的“福音”:理性购车,安全驾驶

这场“改名风波”对消费者来说,其实是一次很好的教育。过去,车企的夸大宣传让很多人对智能驾驶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现在,随着措辞更加准确,消费者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到底是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对于广大车主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辅助驾驶功能,不再被那些花哨的宣传所迷惑。同时,也提醒自己,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安全驾驶始终是第一位的。

总结:安全才是永恒的主题

智能驾驶无疑是汽车行业的一大进步,但技术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车企们改掉“吹牛”的毛病,改掉“智驾”的称呼,改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宣传,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辅助驾驶,只是辅助,驾驶员才是第一责任人。

禁令落地,车企收声!小米SU7 MAX智驾真容初现-有驾

在通往真正自动驾驶的道路上,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未来有一天,汽车能真正实现自动驾驶,但在此之前,请记住:无论技术多牛,安全驾驶,才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智谱清言,感谢大家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汽车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