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业:前三季度生产及销售同比增长超12%,新能源车出口显著提升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打一场“逆风翻盘”。前9个月的成绩单亮瞎眼:国内整车制造和终端销量都交出了两位数的增幅。 1—9月,国内汽车产量约为2433.3万辆,销量约2436.3万辆,产销都比去年同期多了两成不到的一截(增幅分别为13.3%和12.9%)。

数据很硬。 表现也很实际。

中国汽车制造业:前三季度生产及销售同比增长超12%,新能源车出口显著提升-有驾

更抢眼的是新能源车。 新能源整车产销均突破1100万辆大关,年内涨幅超过30%。

新车中接近一半由新能源贡献。 具体来看,新能源车已经占到新车销量的46.1%。

一句话:电动化不是口号,是市场在投票。 出口也不落下风。

1—9月,我国汽车对外出口约495万辆,同比增长约14.8%。 出口结构在变化。

新能源汽车对外出口接近176万辆,同比几乎翻倍(增长89.4%)。 全球其他市场对中国电动车的接受速度,比许多人想象的更快。

消费端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买家正在转向新能源。 前9个月,新能源车零售量同比保持24.4%的高速增长。

单看9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已经冲到57.8%。 这说明什么?从“观望”到“上车”只用了不到几年的时间。

场景画面很容易想象:城市的充电桩旁,年轻消费者刷着短视频,对某款国产电动车点了“下单”。展厅里,销售顾问不再只说续航和电池保养,还聊关税、跨境物流和售后网络。 品牌们开始比拼软件体验和智能化。

整个行业在换赛道。 背后原因并非单一。

技术迭代靠前。 电池能量密度、成本曲线在下移。

供应链相比往年更稳定。 海外需求回暖也在推波助澜。

政策端的长期支持依旧存在,但补贴节奏在调整,市场自驱力正显现。 与此同时,价格战、车型同质化、利润压缩等现实问题也在发酵。

要稳住增速,靠的不是靠政策裹挟,而是企业自身的产品力和品牌力。 数字背后有隐忧。

高增长能否长期维持?出口增长快,但海外市场的品牌认知和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宁可慢一点打好根基,也不要快刀斩乱麻留下后患。

再有,充电基础设施的城市/乡村差距,仍是影响普及的重要因素。 说个小故事:某地级市的出租车队,原本以燃油车为主。

试点引入新能源车后,车主们发现充电成本低,日常维护少,运营成本明显下降。 几个月后,这家车队的大半车换成了电动,司机直呼“稳了”。这样的个体决策,正在汇成全国的市场流量。

给出一个观点:眼前的数据不是侥幸,而是结构性转变的信号。 汽车从硬件向软硬结合转型,从单一燃油时代进入多元动力时代。

这既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强的供应链韧性、更精细的用户运营和更国际化的品牌布局。 放远一点看,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也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链。

中国正从“加工大国”向“整车与系统方案输出国”演进。 这个进程会有摩擦,有挑战,但方向已经很清楚。

最后说两句接地气的话:如果你打算换车,值得认真比较续航以外的东西,比如软件生态、售后覆盖和整车质保。 别只盯着一时优惠,未来的体验更重要。

你怎么看?在新能源和燃油之间,你会怎么选?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购车理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