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的头几天,很多电车公司销量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这和他们之前公布的订单总数高达五千万辆的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订单营销已经玩不转了,甚至还成了全球汽车界的笑话。
这几年电车行业的订单数搞得越玩越扯淡,去年之前,各大车企发布的新车型订单大多几万辆。去年媒体还采访过一些车企高管,曝出他们直言不讳的情况:看到别人轻松搞出上万辆订单,自家如果报几千辆,那可是丢面子,所以大家都纷纷公布了数万辆的订单,场面看着还挺热闹。
到今年,车企们的订单数更是吓人,动辄几十万辆的订单接连出现,真让整个汽车圈都大吃一惊。本来订单还没到这么高,没想到一部分车企靠着超高的订单火得一塌糊涂,成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成功“出圈”了。这一来订单数越报越多,有业内的人还说,今年很多车型的订单都攀上了5000万辆高峰,远远超过中国一年大概3000多万辆的汽车销量,多出个六成左右,这下,场面彻底失控了。
最近一些分析机构指出,今年国内不少车企里,前8个月完成目标销量超过六成的几家寥寥无几,说明那些报出创纪录订单的企业,可信度打了个折扣,汽车市场其实比看上去要没那么乐观。事实上,今年很多车企的月销量都比去年达到最高峰时差了不少,显得没想象中那么强劲。
九月头几天,很多电动车厂商的销量掉得挺严重,有的甚至直接腰斩,这对那些盼着“金九银十”热销季的车企来说,无疑像是又来了一记重击。实际上,汽车市场的表现比他们原先想象的还要差一些,那些高高在上的订单,拉动销量的作用其实也没那么大。
订单营销的效果变差,原因就是消费者也看穿了这些把戏。在现在汽车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实际上是车企拼命拉客户买车,而不是消费者在苦苦等待。根本不存在那种需要等几个月才能提到车的难题,你家产不出来,别的厂能供给多种车型,价格也更实惠。
日前《齐鲁晚报》报道,超过200多位车主找律师起诉,要求车企退还定金。车企想靠车主反悔来没收几千块定金,这点基本不可能,展现出国内消费者的成熟理性。在海外市场,集体诉讼很普遍,车企想占便宜几乎不可能。这样的情况也让订单这事炒得更热,小提醒一下,现在的消费者不好惹,车企也得乖乖的。
现在不少电动车厂家销量环比直线下降,车企们也愁坏了,已经有好几家开始大幅度降价,特别是外资品牌的降价幅度非常大。像B B A几大家的豪华车品牌,电动车的降价都超过了四成,拼命让利,就是想着多讨好点客户。这样一来,对于其他车企来说,压力也就更大了。
汽车行业跟手机行业可不一样,汽车的使用寿命一般得十几年呢,这就得确保车子的质量过得硬。还得有齐全的售后服务保障,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安心。整个汽车市场的竞争日子长得很,要拼的是真本事,短时间靠一些噱头出来吸引眼球可撑不了多久。
希望这次市场的变化能让这些汽车公司吸取教训,真正反思一下。造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长远,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靠短期的营销手段虽然能吸引一些消费者,但要是出了问题,反噬效果可是相当厉害的。毕竟,汽车贵得很,一辆车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大部分财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消费者肯定会死磕到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