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那么多人、那么多家车企,乐此不疲地扎堆成都国际车展?难道真的是为了那一波又一波的人头攒动,看一台又一台的车壳子?又或者,成都的火锅、熊猫,带来了别的城市没有的“味道”?仔细想一想,车展还真不是只看新车,背后玄机可多着呢。
首先,这几年新词儿不绝于耳——智能化、绿色出行、新能源、智联未来。这届车展打出这招牌,其实不是噱头,是身不由己。油价一天一个价,大家心里都明白:油车不是不行,是吃不消。电动车你嫌虚,又不甘心。那“绿色出行”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无奈之举。说明啥?换车这件事啊,越来越不是“我喜欢”,而是“不得不”。过去喜欢车是为装个样,现在买车,拼命查参数,看安全,看配置,像选未来对象。
再看智能汽车,每家展台都明晃晃摆着:会说话的车、能自己驾驶、车里刷个视频,连马桶都差点给你安排了。是不是觉得“人都赶不上车了”?表面上人类在造车,实际上车企正在重新塑造人类的审美和习惯。你习惯方向盘了,它偏偏给你推个鼠标;你还没习惯自动挡,它晃一晃自动驾驶。你年年还在犹豫“油好还是电好”,行业已经在讨论“我要不要氢和太阳能”。这个进步,快得让你都不敢生气。
智联,是“智商互联”,还是“被智能捆绑”?这事儿值得问问自己。每次车展,人站车前自拍,拍的是车,还是拍自己的梦想?有多少人是真的关心车的发动机,有多少人只是关心车灯够不够闪,一打开门,氛围灯够不够网红。其实说到底,车展是个梦想的展台,多少脱贫奔小康的故事,都藏在一辆新车投射的光里。人爱看车,本质还是在看自己下一个能不能“晋级”的希望。
再说说成都这个地方。全国车展多了去了,为啥成都地位越来越高?我倒觉得,一方面是成都这个城市自身的包容和松弛。别的城市要么太奔跑,要么太正经,成都的生活节奏让人不紧不慢,适合看这类炫酷又有点远离日常的展览。不像广州深圳那样只为“交易”,上海北京又太高冷,成都是大众车企和草根买家自在交流的主场。火锅边签个合同,逛完熊猫再预订一台新车,啥事儿不能成都办?
会有人问,成都车展“智联未来、绿色出行”这些口号,是不是有点空?我说,还真不空。你仔细想:这几年买车的,有谁不琢磨环保和智能呢?有些话,大道理天天讲,但你真要选择时,能不在意油费、限号、二手残值吗?新势力踊跃,老牌合资也拼了命地跟上节奏。车企之间,一半斗营销,一半拼“科技上分”,背后其实是整个产业转型的焦虑。
问一句,新的智能车到底是不是智商税?有时候觉得真像。买个“智联”车,手机的毛病统统全给车带上了,动不动死机、更新,没流量开不了大小灯。可是仔细想,这玩意儿是不是迟早要普及?互联网、智能机都熬过这路数。你骂两年,最后还是用上了,都不好意思讲“智能车没用”。再过个五年,智能变成基本盘,你又开始感慨“现在的车怎么还不能自己打伞?”
油车时代,最烦的是堵车和油价。电车时代,最烦的是“续航焦虑”、充电难。你会发现,这世界就是一个问题换一个问题,没完没了。特别是今年成都车展,新能源车占了大半展馆,造车新势力一年比一年多,国产品牌花样百出。靠着国家政策,一波一波补贴,有几家冲出来了,也有的卷垮了。看着各家围着“智能”下功夫,拼的是数据、AI、软件、芯片,俨然不是以前那帮子搞机械的。你说车企是不是都在转型做“IT公司”?未来会不会有一天,车展变成了“科技展”,到时候还有多少人记得车要开的本质?
你说智能化、绿色出行到底改变了什么?它确实带来了便利和想象力。以前买一辆车,最多看能装几口人,跑多远。现在呢,你还要看它有没有OTA,有没有ACC,有没有智能语音助手,甚至有没有“女士专属妆灯”。科技感拉满的背后,是越来越挑剔的用户,也是越来越想“从一个点”突破内卷的车企。
回头看看,每一届车展其实都是“众生相”:有想抄底的,有憧憬“高端”的,有自拍的,有围着展台幻想的。车企拿出看家本事,早就不信啥铁饭碗,一边讨好老百姓,一边又要追赶巨头。这场风潮里,你觉得自己只是个看客,事实上你每一次点赞、讨论、犹豫,都在为这个行业“投票”。你买不买单,市场就往哪儿跑。
讲个现实点的:智能车有bug,绿色出行也有很多坑。车厂宣传归宣传,你上路才知道续航缩水、充电难、智能只会“你好”。咱们都活得明白,谁愿意真傻到分不清虚实?但问题在于,这世界已经没人按你的想法慢慢来。厂商跟政策赛跑,用户对品牌下最后通牒。没人能独善其身,最后胜利者是适应的那群。
我常常在想:车展到底是谁的主场?曾经是老板们的舞台,是媒体的盛宴,是设计师、小姐姐的T台。现在说不清了。看似全民娱乐,其实更像一次次对未来的练兵。“智联未来、绿色出行”,说白了就是把套路掰开揉碎再卖给你,而你明知如此,还总忍不住赶去看看。这不是买卖,是咱们时代里的一次大型“表演”,演员与观众身份早就对换了好几轮。
再问,这么热闹的成都车展,我们普通人到底能得到什么?第一个答案,肯定是“眼界”。在这儿你可以看到世界的车,想象自己的生活可能变成啥样;第二个是“心理预演”,等你真要换车,看多了就不容易被唬住。第三,就是选择和被选择的权利。咱们未必买得起最贵的,但心态上早已不再是“人家的世界”,而是主动在思考“啥车才配得上我”。
未来的车展会变成啥?说不定到时候,智能车成了爬楼的、无人车排队上街的、甚至飞天的。到那会儿,还有没有今天的热闹?大概率还是有。因为人总有憧憬,行业总要升级,谁都怕被时代丢下。所以每年的成都车展,既是秀场,也是照妖镜。车看起来都差不多,可谁走得远,谁留得下,最后拼的还是谁能跟用户一起成长,谁的故事讲得最动听。
问问自己:你期待什么车?你愿意为啥买单?他们又如何为你打造想要的生活?所有的问题,答案都藏在车展熙熙攘攘的人潮里,藏在每一个还没点头但心里已经种下草的观众眼神里。
说到底,这场车展,是一次时代对你的提问。而你,答不答,怎么答,都是现实里最鲜活的“顺口溜”。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