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中国车市在价格战与技术战中加速洗牌:
小米SU7 Ultra用“五折豪车”炸场,零跑B10凭“10万真续航”闷声发财;
问界M8抢走BBA用户,铂智3X打破合资电车魔咒;
但仰望U7、尊界S800的百万豪车梦,却在技术光环下惨遭冷遇。
这场生死局里,有人靠“精准卡位”封神,有人因“错配需求”翻车——看懂这10款车,就看懂了汽车淘汰赛的生存法则。
小米SU7 Ultra
小米第二款车SU7 Ultra一上市就炸了锅——52.99万的定价直接捅了传统豪车的“心窝子”。要知道,这车去年10月预售价还是81.49万,上市时直接砍掉近三分之一(28.5万),相当于用“五折价”卖百万级性能车的配置。这波操作直接让宝马、奔驰慌了神:i5、EQE等车型终端优惠飙到8-10万,极氪也没闲着,极氪001 FR紧急推出58.8万的“限时权益包”,免费送赛道轮胎、碳纤维套件,生怕被小米抢走客户。
SU7 Ultra的性能确实能打:2.1秒破百、三电机1548马力。这波“性能+价格”的双重暴击,让消费者彻底坐不住了——上市2小时大定6900台,两天订单超1.5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但小米的激进也栽了跟头。用户花4.2万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发现根本没法导流:既不能散热,也没产生下压力,纯纯是个“样子货”。目前已有数百人集体起诉,部分案件已立案。
SU7 Ultra的事,暴露了跨界造车企业经验上的不足:产品定义靠“堆参数”,品控管理跟不上。
问界M8
上半年新能源车市最热闹的,当属中大型和大型SUV市场的“9系”扎堆战——领克推了领克900,深蓝上了深蓝S09,腾势也凑热闹拿出腾势N9,清一色用“9”字头命名,摆明了要抢高端市场。
这些“9系”车都盯着问界M9打,但问界没选择让M9降价迎战(毕竟降价既伤老用户感情,又显得掉价),而是直接推了款新车型——问界M8。结果这车一上市就炸了:4月开始交车到现在,累计销量超4万辆,在40万级SUV里卖得最好。
它能这么火,关键就俩字:懂人。问界M8主流客户人群是70后,事实也证明这路子走对了。作为比较,价格更便宜,面对年轻家庭用户的深蓝S09,6月销量是三千多台;领克900是五千多台;理想L9和腾势N9则是四千多台。
可以说,这场“9系之争”,问界M8才是真赢家。
零跑B10
要说上半年新能源车市的“闷声发大财”选手,零跑绝对算一个——虽然没华为、小米那么爱“上热搜”,但销量直接“支棱”起来了。
零跑今年上半年卖了超22万辆车,同比暴涨138%。更狠的是,从4月开始,零跑直接蝉联新势力销量冠军,6月更是第三次坐上头把交椅。这成绩里,零跑B10绝对是“头号功臣”——这车刚上市一个月,交付量就破了1万辆,等于每天有300多户人家开上了它。
零跑B10能火,核心就一个字:值。9.98万起的价格,直接把入门级电动车的“性价比天花板”捅破了。
零跑老板朱江明最近接受采访时,直接甩出个“震撼弹”:“现在100寸电视才五六千,大一匹空调1100多,按这趋势,未来中大型SUV卖5、6万完全合理!”这话听着像“天方夜谭”,但零跑确实在往这方向卷——靠的就是“量大管饱”:续航够、配置多,专攻家庭用户“多多益善”的心理。
说白了,零跑B10的爆火,既是自身“精准卡位”的结果,也是行业大环境下的必然。当“卷”成为常态,谁能把性价比做到极致,谁就能笑到最后。
仰望U7
去年1月就发了官图,直到今年3月底才正式上市——仰望U7为啥“难产”?答案就一个字:技术太硬核。
现在的车市,大部分新车都在“精装修”上卷:更大的屏、更软的皮、堆更多的配置。但仰望U7直接来了场“技术革命”:云辇-Z悬架、易四方四电机、自研水平对置发动机,直接把比亚迪20年的黑科技全掏出来了。
可惜,技术牛≠卖得好。仰望U7起售价62.8万,冲百万级市场,但上半年单月最高销量只有132辆。
问题出在哪儿?
核心矛盾在于,技术领先不意味着消费者一定认可。豪华车卖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文化认同”和“用户心智”。BBA花了数十年让消费者相信“开豪车=有面子”,所以哪怕仰望U7的技术再牛,也需要时间让市场接受“中国品牌能定义豪华”。
尊界S800
提了仰望U7必须提一下尊界S800,作为华为与江淮合作的百万级豪华轿车,尊界S800技术上确实有亮点。
途灵龙行底盘能毫秒级响应,雪地爬坡不打滑,爆胎时也能稳住车身。增程版续航1200km,纯电版快充10分钟能跑400km,解决了里程焦虑。
此外,四座行政布局,零重力座椅带按摩、冷暖箱、星空顶,43扬声器音响和隐私玻璃营造出顶级静谧空间。
但尊界S800面临与仰望U7一样的问题,就是买百万级车的消费者,不光看配置,更看牌子——BBA靠几十年攒下的“面子”,尊界新品牌短时间赶不上。尊界现在缺的,就是这份“被认可的价值”。
广汽丰田铂智3X
最近广汽丰田的铂智3X火了一把——上市才3个月,订单就快到3万台了,连续两个月拿下合资纯电车的销量冠军,现在提车都得排队。这成绩直接打破了以前大家觉得“合资电动车不行”的老观念。
它为啥能这么火?表面上看,有三个原因:首先,它是合资品牌里第一个用上行业顶尖智能驾驶方案的,光这点就足够吸引眼球;其次,价格实在,性价比高;再加上它特别适合家用,空间、配置都挺贴心。就算和同价位的新势力车型比,竞争力也不弱。
不过,铂智3X成功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这款车是广汽丰田“进取”的代表作——它是由合资公司的中方团队主导开发的,核心技术用了很多中方的支持,供应链也整合了大量国内本土供应商。正因为中方掌握了技术主导权,能充分利用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的成本优势,才让铂智3X用更低的成本装上了更先进的智能配置,产品力直接大幅提升。
另外,铂智3X骨子里还是一台“丰田车”:挂着丰田的logo,在广汽丰田的工厂生产,完全按照丰田的制造标准来,品质和可靠性还是丰田一贯的高水准。
所以铂智3X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既有了国内技术的先进性,又保留了丰田的可靠品质。
铂智3X卖得好,恰恰说明消费者更成熟了——既想要智能新体验,又看重大品牌的品质保障,而铂智3X正好把这两点都满足了。
方程豹钛3
2025年6月,比亚迪总共卖了38.26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2%。不过对比亚迪来说,光有销量还不够,想再往上走,关键得看腾势、仰望、方程豹这几个子品牌的表现。
方程豹之前的定位是“越野新能源”,旗下的豹5销量虽不算差,却总被人说“不够硬派”——真想去沙漠越野的人看不上,想靠它装范儿的人也未必买账,定位一直有点模糊。
直到钛3出来,方程豹才算彻底转了方向:不再盯着“新能源越野”跟坦克较劲,而是改成做“纯电设计潮品”,专门吸引年轻人。
钛3不算贵,13.38万起,但定位特别清楚:潮流、个性、纯电、智能。它不跟传统车型硬碰硬,而是靠独特设计重新抓住了用户的注意力。
就拿6月销量来说,钛3卖了1.2万多辆,不仅超过了方程豹自家的豹5和豹8,甚至比长城所有坦克车型的总和还多。
阿维塔06
阿维塔06堪称小米SU7的最强对手!阿维塔06尺寸稍小一点,但定位和目标用户与小米SU7高度重合——都瞄准着那些“既要BBA的质感、又要新势力的智能、还得有个性”的消费者。
但两家的“打法”完全不同:小米SU7走“参数狂魔”路线,单电机版220kW功率、零百加速5.28秒,双电机版更是飙到495kW功率、2.78秒破百,风阻系数0.195Cd甚至比Model3还低。这些数据成了小米SU7的“显眼标签”。
阿维塔06则靠「设计+智能+豪华」打出差异化:
未来美学设计上,宽高比1.36的设计营造出低趴姿态,再加上无后舷窗的掀背造型、悬浮车顶、丹红、烟紫等专属车色,彻底跳出了新能源车的同质化陷阱。
智能方面有华为全栈加持:搭载乾崑ADS3.0智驾系统(第三季度将升级至ADS4),配备192线激光雷达,能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智驾;鸿蒙座舱则支持多设备无缝流转,交互体验更顺滑。
豪华配置更是拉满:同级独有的智能电动门、前排双零重力座椅、英国之宝25扬声器音响,再加上800V高压平台和神行超充电池,充电时间一杯咖啡就能搞定,续航也跟着大提升。
阿维塔06上市后,4月销量4965辆,5月6368辆,直接带阿维塔冲过了月销万辆的坎儿。其实,阿维塔06的销量上涨,正反映出消费者对“实用豪华”的认可(比如增程版解决续航焦虑、智驾降低操作门槛),和小米SU7瞄准的“性能发烧友”群体形成了差异化分流。
长安启源Q07
启源Q07的尺寸数据是:长4837mm、宽1920mm、高1690mm,轴距2905mm。跟比亚迪唐DM-i(轴距2820mm)比,它轴距更长,但只做了大五座SUV,没出七座版。
为啥这么设计?因为长安启源看准了市场——目标用户是想消费升级的人,他们更在意舒服和品质,不在乎座位多。大五座让后排空间特别大,坐起来像头等舱一样舒展,就像选酒店,追求品质的人肯定选宽敞的豪华大床房,而不是能塞更多人的标间,Q07就像这豪华大床房。
Q07不仅空间大,配置上也是实在,主副驾座椅能加热、通风、按摩,还有记忆功能;副驾有零重力座椅,躺着特放松;后排也能加热通风,谁都照顾到。1.2米大天窗带电动遮阳帘,方向盘能加热,256色氛围灯。智能方面也不错,L2+级自动驾驶辅助,跑长途有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停车有自动泊车。
动力是插电混动(P1P3模式),有1.5L和1.5T两种发动机,电机功率165kW挺有劲。电池有21.5kWh和31.73kWh两种,纯电续航能到111km、163km或166km,没电了油耗也才4.95L/100km。
这车瞄准的是中大型混动SUV市场,对手有理想L7、问界M7、比亚迪唐。但它享受补贴后的价格只要12万多,这么有竞争力的价格,难怪6月销量破9500台。
上汽大众途昂PRO
上汽大众在三个月推出了中期改款的全新途昂PRO。这次上汽大众没有吝啬,直接给途昂PRO标配上了第五代EA8882.0T发动机,入门就有200kW、400N·m的动力,在500bar超高压直喷等技术的协助下,既能做到7.6秒破百,也能把WLTC油耗控制在8.35L/100km。
途昂对上汽大众的意义,类似“定海神针”。途昂常年月销3000-5000台,稳居合资燃油中大型SUV前三,是大众在该领域的“独苗”。
但中大型SUV市场的主力需求正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移。理想L8(增程式)、问界M7(增程/纯电)等车型凭借“可油可电”的低使用成本、绿牌政策(部分城市免限行/免摇号),以及更贴近家庭用户的智能化配置,直接抢走了原本考虑途昂PRO的“家庭用户”。途昂PRO作为纯燃油车,若无法通过维持“25万级大7座”的优势,可能被新能源车型“降维打击”。
说白了,途昂PRO面临的问题本质是“燃油车底子”与“新能源时代需求”的错位——动力升级虽好,但智能化、政策优势、使用成本等关键维度被新能源车型压制,传统优势(空间、品牌)又难以完全抵消这些短板,导致其面临“改款难破局”的尴尬。
编者按:
上半年的车市案例,说到底是一场“用户需求重构”与“车企应答能力”的较量。
成功的共性很清晰:要么像问界M8、阿维塔06那样“精准踩中用户痛点”——家庭用户要豪华+智能;要么像零跑B10、铂智3X那样“把优势做透”——性价比做到极致,或用“中国技术+外资品控”打破偏见。
而遇冷或争议的案例,则暴露了核心短板:小米SU7 Ultra证明,“价格激进”能吸睛,但“信任崩塌”会致命;仰望U7、尊界S800说明,技术再牛,若没敲开用户对“中国豪华”的心智认同,难敌BBA的“文化积淀”;途昂PRO则折射出传统燃油车的困境——空间、动力优势,在新能源的“智能+低成本”面前越来越乏力。
对行业来说,下半年的关键词早已不是“谁更能卷”,而是“谁更能稳”:稳在对用户需求的敬畏(别为参数忽略体验),稳在技术与市场的平衡(别让创新脱离用户认知),稳在品牌信任的积累(别让营销透支口碑)。毕竟,车市的竞争终会从“百米冲刺”变成“马拉松”,能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既懂创新,更懂用户的玩家。(文|李健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