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王传福广为人知的观点——新能源汽车产业角逐的上半场聚焦于电动化转型,下半场则围绕智能化展开。
当前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实则早已步入智能化阶段。
基于这一产业背景,各车企纷纷在智能驾驶领域展开激烈角逐。
无论是定价十万元级的宝骏品牌,还是二十万区间的问界系列,乃至百万豪车仰望车型,均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展现出强劲实力。
但令人费解的是,智能驾驶作为显著的"价值增长点",为何始终由电动车企全力推进,而传统燃油车企却表现平平?
经深入探究,工程师揭示了背后的真实逻辑,原来多数人的认知存在简单化倾向。为何如此论断?
首先,其指出电动车发展智能驾驶具有显著盈利优势。
与燃油车形成鲜明对比,差异立现。
例如燃油车同样采用高低配策略,核心差异往往体现在发动机配置。
以帕萨特车型为例,其2.0T版本最大功率161kW,而低配版则降至137kW。
由此导致更低配置的1.5T版本性能更为孱弱。
更为突出的是,本田思域甚至对本就乏力的1.5T发动机进行进一步减配。
尽管如此,仅通过发动机配置差异,车型价差即可达3-5万元,其利润空间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发动机对燃油车而言堪称核心价值所在。
反观电动车领域,智能驾驶系统正扮演着类似的核心角色。
以智界R7车型为例,其MAX版本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较基础版溢价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价格仅为硬件成本,实际使用还需额外购买智能驾驶服务包。
仍以智界R7为例,年度服务费用为0.72万元,若选择买断则需支付3.6万元。
因此,消费者若欲完整使用智能驾驶功能,实际需额外支出7.6万元。
这种盈利能力远超传统发动机、电池等核心部件,形成显著优势。
这种商业逻辑甚至驱动低价车型积极布局智能驾驶。
例如宝骏云朵车型搭载成本约7000元的大疆智能驾驶系统,定价却高达12.58万元。
此价格水平已远超同级别传统燃油车型的市场定位。
其次,车企实现品牌高端化可通过智能驾驶实现弯道超车。
需要明确的是,智能化配置与销量表现并非直接关联。
即便投入智能驾驶研发,仅代表产品具备高端化属性,并不必然带动销量增长。
典型案例包括小鹏汽车长期深耕智能驾驶领域却遭遇市场瓶颈,华为赋能的智界品牌同样面临困境。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米SU7、极氪001等车型在智能驾驶方面表现平平,却实现销量突破。
这种市场现象揭示出独特的竞争策略。
这意味着车企欲实现品牌升级,未必需要投入巨额资源打造顶尖智能驾驶系统。
恰恰相反,仅需配备基础智能驾驶功能即可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可通过外购解决方案快速实现。
换言之,任何品牌只需引入第三方智能驾驶系统,即可获得高端化产品标签。
宝骏品牌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其原本定位与五菱品牌相似,主打经济型代步车市场,价格区间集中在3-7万元。
但在引入大疆智能驾驶系统后,其电动车型起售价提升至8万元。
这种通过外购技术实现产品溢价的发展模式,自然引发车企的积极推广。
相较之下,传统燃油车实现高端化必须依赖动力系统、底盘调校、变速箱等传统三大件的突破。
例如需配备8缸/12缸发动机、实现50:50前后配重、搭载9速/10速变速箱等技术指标。
若核心硬件存在短板,即便智能驾驶系统再先进也难以弥补产品缺陷。
最后,传统燃油车发展智能驾驶存在先天局限。
前文已述,电动车发展智能驾驶尚存市场风险。
若传统燃油车强行推进智能化,更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甚至危及企业生存。
具体可从两方面分析:
其一,燃油车技术架构存在本质缺陷,导致智能驾驶效果受限。
毕竟燃油动力系统能量传递路径涉及发动机、变速器等多级组件,能量损耗率高达80%。
即便通过算法优化响应延迟,由于动力输出波动较大,仍难以实现精细化控制。
其二,燃油车发展智能驾驶存在战略定位矛盾。
传统燃油车以动力系统为核心竞争力,而电动车以智能化为发展重点,二者技术路线本不重叠。
这种差异化竞争态势下,燃油车若强行对标电动车的智能化优势,犹如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例如定价20余万元的途观L PRO与10万元级宝骏云朵采用相同智能驾驶系统,但前者因机械结构限制,实际表现反而逊色。
这种技术代差使得燃油车发展智能驾驶如同以卵击石,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综上所述,无论智能驾驶技术实际效用如何,其对电动车企的战略价值已得到充分验证。
不仅高端车型依赖智能化配置维持竞争力,经济型车型也试图通过智能化实现市场突破。
但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应保持理性认知。
无论车企如何宣传包装,技术成熟度仍需时间验证,实际使用仍需保持审慎态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