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把手国标征求意见,2027年1月1日起汽车安全升级

汽车门把手国标征求意见,2027年1月1日起汽车安全升级-有驾
图片

安全无小事。

新规出台,汽车门把手迎变革

近日,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对汽车门把手提出新要求,禁止全隐藏式设计,并强制要求配备机械冗余开门装置,计划202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消息在汽车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或将对汽车设计和生产产生深远影响。

背景:隐藏式门把手的兴起与隐患

隐藏式门把手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52年,奔驰300SL就首次采用了这一设计,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它仅在少数超跑或豪华车型上偶尔出现。直到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隐藏式门把手才开始被广泛应用。这一设计之所以受到车企青睐,主要是因为它能让车身线条更加流畅,降低风阻系数,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同时营造出强烈的科技感和未来感,满足消费者对新奇和时尚的追求。

然而,隐藏式门把手在实际使用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首先,部分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过于隐蔽,缺乏明显、统一的标志,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和救援人员很难快速找到开启方式,这无疑延误了逃生的黄金时间。其次,电动车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容易出现电路故障,导致隐藏式门把手无法电动弹出,乘客被困车内。此外,隐藏式门把手的机械强度也存在不足,在碰撞测试中,部分产品出现折断或变形,致使门锁机构失效,增加了事故中的危险系数。而且,其复杂的结构由电机、蜗杆、斜齿轮等数十个精密部件组成,传动机构的物理磨损随使用时间增加,故障率是传统机械门把手的5-8倍,维修成本则高达20-50倍。

新国标主要内容

此次征求意见稿中的规定对汽车门把手提出了一系列严格要求,从设计形式到安全性能,都进行了全面规范。

征求意见稿中最引人注目的规定是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只允许半隐藏式以及传统的外露式门把手。这种设计调整旨在消除全隐藏式门把手在紧急情况下难以操作的隐患,确保用户能更便捷、快速地开启车门。

机械冗余的要求也是此次新国标的核心内容。所有车门把手,无论何种类型,都必须配备机械冗余装置,以确保在车辆断电、发生碰撞或其他紧急情况下,车门依然能够正常开启。这一规定是保障车内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防线,避免了因电子系统故障而导致车门无法打开的危险情况。

征求意见稿还对门把手的应急标识提出了统一要求,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易于识别和操作。同时,对门把手的强度、防夹等性能指标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对车企的影响

新国标对车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设计方面,车企需要重新思考车门把手的设计方案,摒弃全隐藏式设计,转而开发半隐藏式或传统外露式门把手,以满足新国标的要求。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还可能涉及到对现有车型的设计变更,增加了研发和生产的复杂性。

在生产方面,新国标要求的机械冗余装置,会增加零部件的采购成本和生产工艺的复杂性,进而导致整车成本上升。同时,车企还需要对生产线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这无疑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

然而,新国标也为车企带来了创新的机遇。车企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更加安全、便捷、美观的门把手产品,提升车辆的整体竞争力。一些车企已经开始研发半隐藏式门把手,并融入机械应急机构,既保留了部分科技感,又满足了安全要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行业与公众反应

新规的出台在汽车行业和公众中引发了广泛讨论。车企方面,目前大多持观望态度。部分已大量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企,可能需要对现有车型进行设计和生产调整,这无疑增加了成本和时间成本。不过,也有车企表示理解新规的必要性,认为这将推动整个行业更加注重安全性能。

行业专家普遍对新国标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提升,将有效降低因门把手设计缺陷带来的安全风险。专家还指出,新规虽然在短期内会给车企带来一定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消费者对新规的反应则较为积极。不少消费者表示,隐藏式门把手虽然看起来很有科技感,但在实际使用中确实存在诸多不便,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让人感到不安。新规的出台让他们更加放心,认为这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

新国标的实施是汽车行业安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将推动汽车门把手设计在安全与创新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在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既安全又具创新性的门把手设计出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可靠、便捷的使用体验。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安全性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人们的出行保驾护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