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建筑设计规范》的修订与探讨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2015自2015年12月1日实施以来,已历经6载。近期,北京建筑大学联合相关单位对原规范进行了部分更新,新版的《车库建筑设计规范》讨论稿已向公众公布。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新老规范之间的差异。
在机动车设计车型的外廓尺寸方面,新规范对小型车的尺寸进行了微调。原先,车库规范中小型车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设定为4.8m、1.8m和2.0m。而现在,新建车库规范保持了长度和高度不变,但将宽度调整为1.9m。
为了更具体地分析这一调整,我们考察了2020年全国销量前十的轿车和SUV车型的尺寸。结果显示,包括哈佛H6、长安CS75、本田CR-V等在内的九款SUV汽车长度均不超过4.7m,仅有一款途观略超4.8m;而在轿车方面,仅有雅阁一款长度超过4.8m,其余均小于此值。由此可见,原先规范中设定的4.8m长度标准是相当合理的。
再来看宽度,新规范将车的宽度调整为1.9m,这一改变显得更为合理且与时俱进。我们发现,有六款轿车的宽度恰好落在1.8至1.9m的范围内;同时,所有排名前十的SUV汽车宽度也均处于这一区间。因此,新规范将车位宽度从2.4m增至2.5m,这一调整对整个车库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关于最小净距的问题,原规范曾面临一个尴尬:当车位紧靠墙壁时,距离要求超过0.3m以确保人能够顺利下车;然而,若车位紧靠的是柱子,则没有明确规定柱子与车位的距离。这导致在某些情况下,柱子可能会阻碍驾驶员和乘客的上下车。
新规范对此问题进行了改进。在表4.1.5中新增了第三条注释:当机动车与柱子之间的净距满足要求时,但如果由于柱子与机动车的相对位置不合理而影响了机动车的开门及驾乘人员的下车,那么应优化柱子与机动车的相对位置或将净距扩大至0.6m,以确保使用的便捷性。这一改进无疑大大增强了规范的实际操作性。
原先,地下车库的布置多采用垂直和水平方向柱网长度相近的大柱网形式,其尺寸约为8米。然而,随着本次规范的更新,这种布置方式在未来的住宅设计中可能逐渐被淘汰。
另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柱子布置方式是大小柱网,其特点是水平方向柱网长度仍保持在8米左右,而垂直方向则增加了柱子密度,即在车头和车尾分别设置了柱子,使得垂直方向的柱网缩短至5-6米。这种布置方式使得车位和车道的柱网变得不均匀,但能够有效节约结构造价。
实际上,过去几年里我们一直在推广大小柱网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增加了一排柱子,但其总体结构造价相比大柱网却更为经济。这主要是因为垂直方向的梁跨度和整个板的跨度大幅减少,从而减少了钢筋混凝土的使用量。
规范修改后,住宅项目更倾向于采用大小柱网模式。由于大柱网的柱子往往正对着车门位置,按照新规范的要求,柱子与车位的距离需要增加到0.6米,这无疑会增加水平方向的面积,从而降低经济性。相比之下,大小柱网模式的柱子布置在车位头部和尾部,巧妙地避开了车门位置,使得大柱网逐渐被淘汰,而大小柱网则成为主流。
此外,新规范对公建项目的柱网布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建项目通常包括商场、办公楼等地上建筑和地下车库。由于公建项目无法采用大小柱网模式,它们只能选择双向大柱网。然而,新规范要求柱子与车位的距离至少保持0.3米,并且车位宽度需增加至2.5米。这意味着垂直方向的柱跨在考虑柱子宽度0.6米后,需要增加至8.7米。这一系列变化无疑对公建项目的地下车库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框架结构的柱跨设计,在以往通常维持在7-8米之间,这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且造价也相对较低。然而,随着新规范的实施,一个方向的柱跨需增至8.7米,而另一方向则推荐采用7.8米的柱跨,这完全颠覆了我们过去公建框架中常用的8米×8米左右的柱跨设计。这样的变化无疑将对未来的建筑方案设计带来深远的影响。
此外,关于充电车位的设置,新规范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规定,机动车库内设置充电停车位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充电设备的结构尺寸及安装、使用、维护的空间需求。充电设备与电动机动车之间应保持不少于0.3米的净距,同时,充电终端应靠近电动机动车的充电车辆接口,并确保不影响车门的正常开启。在预留充电设备停车位时,应严格遵循这些设计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发布的《电动汽车分散充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充电设备的布置规范。这些规定要求充电设备与充电车位、建筑结构之间应保持恰当的距离,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与效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