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开了五年的燃油车换成纯电SUV那会儿,朋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充电不麻烦吗?不怕半路趴窝?”我笑了笑没说话,直到上个月约着自驾游,我在服务区充电桩旁悠闲地喝咖啡,他们却在加油站排了二十分钟队。那一刻,所有答案都写在他们羡慕的眼神里。
一、开过电车才知道,油门踩下去有多爽
以前开燃油车总有个“反应延迟”——红灯转绿时猛踩油门,发动机得先“喘口气”才能冲出去。换成电车的瞬间,朋友坐副驾差点把奶茶晃出来:“你这车怎么跟游戏厅的赛车机似的?”
我邻居老王是个开了十年出租的老师傅,去年换了一辆国产电动轿车。他跟我吐槽:“现在开油车像骑老黄牛,每次换班开燃油车都浑身不得劲。电门一踩就有推背感,超车时再也不用提前半公里蓄力了。”更让他惊喜的是静音性,以前开燃油车跑夜班,发动机嗡嗡声吵得耳鸣,现在接凌晨航班客人,乘客上车就夸:“师傅你这车比头等舱还安静。”
二、钱包不会说谎:每月省出一顿火锅钱
加油VS充电的账本,是我说服媳妇换车的关键。以前开2.0T燃油车,每月油费至少1200元。换成电车后,公司楼下充电桩谷电0.38元/度,60度电池充满才22.8元,实际能跑450公里,算下来每公里不到5分钱。
上周末遇到开插混车的同事小张,他在充电桩前愁眉苦脸:“早知道当初直接买纯电了!”原来他买的插混车纯电续航只有80公里,每天通勤60公里就得充电,单位附近充电桩紧张,经常要绕路两公里去抢桩。“现在油价涨到8块,用油开心疼,充电又麻烦,真是两头受气。”
三、充电焦虑?那是去年的事了
去年国庆服务区充电排队的新闻还历历在目,但今年情况大不同。我常跑的京港澳高速,每隔50公里就新建了带储能设备的超充站。上周实测,从20%充到80%只用了18分钟——去趟洗手间、买杯咖啡的功夫,续航又多了350公里。
更让人安心的是“充电地图进化论”。车载导航能实时显示充电桩使用情况,连厕所干不干净都有用户评价。上周带家人去郊区露营,开到半山腰发现剩余续航120公里,系统自动推荐了山下农家乐的快充桩。我们吃完烤全羊的工夫,车已经满电待发,根本没人提“续航焦虑”这茬。
四、那些“反常识”的真香现场
开电车后养成了些怪癖:商场停车非要找带充电桩的车位,其实电费还没停车费贵;手机APP每天看充电记录比看微信还勤快;最夸张的是丈母娘,自从坐电车不晕车了,现在逛菜市场都要我开车接送。
开修车铺的表哥最近转型做充电桩运维,他说现在电车保养简单得离谱:“没有机油、变速箱这些,主要就换个空调滤芯。上个月有个Model Y车主三年才第一次来保养,检查完只收了80元工时费。”
五、加油?除非加油站卖手冲咖啡
现在让我回忆加油的“仪式感”,大概只有加油站便利店关东煮的香味。上个月临时开朋友的燃油车出差,加油时盯着跳动的金额数字心惊肉跳:92加满居然要400多块!加油小哥笑着说:“现在像您这样亲自来加油的越来越少了。”
朋友老陈的遭遇更戏剧化。他去年买了增程式电动车,结果养成个强迫症——电量低于50%就焦虑。有次去内蒙自驾,沿途充电桩全空着,他非要等充电不肯加油,硬是在服务区看了两集《狂飙》。用他的话来说:“不是加不起油,是享受这种‘白嫖’电量的快乐。”
最近小区物业统计,地下车库充电桩安装率从三年前的12%飙升到78%。那个当初劝我“电车不靠谱”的邻居,悄悄把宝马X3换成了蔚来ES8。问他感受时,他指着车库新装的蔚来充电桩神秘一笑:“知道为啥选带换电功能的吗?这样永远不用回加油站闻汽油味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