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的汽车市场上,全球车市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传统汽车巨头集体陷落,德系车中,奔驰销量 71.4 万辆,同比下滑 6.7%;宝马售出 71.45 万辆,降幅达 13.4%;奥迪为 64.9 万辆,下滑 11%;就连保时捷也只卖出 5.69 万辆,同比下降 28% 。日系车同样失守,本田销量大幅下降 30.9%,丰田下滑 6.9%,日产则降低了 12.2%。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为 4.3%,甚至低于下游工业 6% 的平均水平 。
而另一边,中国力量正在进击。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 3100 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超过 50%,年产量千万辆更是全球首次突破。英国《金融时报》预测,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首次超过燃油车 。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在全球的地位正迅速上升。
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汽车业掀起了整合浪潮,其中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教训。日产和本田的合并谈判堪称失败教科书。2024 年 12 月,二者签署谅解备忘录启动合并谈判,若合并成功,新集团销量将达 800 万辆,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可现实很残酷,不到两个月谈判就濒临崩盘。主要原因在于权力不对等,本田市值约是日产的 5 倍,本田想把日产变成子公司,这一要求引发了品牌权争端。正如戈恩预判的那样,二者 “无互补性,如同左右手互搏”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氪和领克的成功闪电战。从官宣整合到完成仅用了三个月。在股权设计上,极氪持股 51%,吉利持股 49%,这种结构让内部资源重组时没有决策链损耗 。技术上,极氪的浩瀚架构与领克的混动技术实现互补,形成了 “纯电 + 混动双王牌” 。成本协同效应也十分显著,采购成本降低 5 8%,研发费率从 11% 降至 6%,管理费降低 10 20% 。
极氪和领克的成功,背后是组织革命的三大法则。流程再造是关键一环,从过去部门间各自为政的 “篱笆墙” 模式,转变为接力赛模型。比如极氪 007 GT 的上市周期,通过研发、生产、销售的强制串联机制,压缩了 30% 。
AI 中枢系统则像是企业的智能大脑,实时追踪 200 多个流程节点,漏洞自动修复率提升 40%,为企业运营提供动态预警 。
人才反熵增机制也至关重要,像 “X Team” 机制,让临时作战单元获得资源优先权,神盾电池技术攻关组就是成功范例 。还有 “裸心会” 制度,高管每月直接面对基层,72 小时内闭环解决问题 。
进入 2025 年,极氪和领克也制定了百万销量攻坚战的作战图。极氪销量目标为 32 万,领克为 39 万,合计 71 万,同比增长 40% 。1 4 月,极氪销量 5.5 万,完成率 17.2%;领克销量 11.04 万,完成率 28.31% 。为实现目标,它们手握众多全球破局关键点。技术上,极氪 9X 配备 L3 智驾,DeepSeek R1 大模型座舱等;价格战方面,超级电混技术降低成本 20%,重构了 20 30 万价格带的竞争力 。
从长远看,汽车业还面临着终极挑战,那就是百年豪车权杖的交接。如今,品牌价值公式正在重构,新豪华标准等于智能系数乘以用户资产,极氪 180 万的用户池正逐渐成为核心资本 。BBA 的品牌溢价也在瓦解,周鸿祎的 “迈巴赫事件” 就折射出这种认知革命 。在这场角逐中,组织敏捷性变得比技术储备更重要,日产和本田官僚体系的崩溃就是反例 。
可以大胆预判,2026 年百万销量俱乐部将成为车企存活的入场券,整合潮预计会淘汰 60% 的品牌 。而中国的极氪模式,验证了 “技术共享 + 组织再造” 双轮驱动范式,为全球汽车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汽车业正处在大变革时代,谁能顺应潮流,完成整合与变革,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