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收入强劲增长,净利润却急速下滑,长城汽车究竟发生了什么?10月24日,这家头部车企交出了一份令人“考验想象力”的财报: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612.47亿元,同比增长20.51%;但归母净利润仅为22.98亿元,同比暴跌31.23%。这是一份既有光鲜亮丽的一面,又藏着危机四伏的答卷。更引人注目的是财报背后,公司正经历一场代价高昂的战略转型,烧钱、掏空利润、投资大扩张,这些动作最终会通向光明还是深渊?一个悬而未决的困局,留给我们诸多疑问。
一边是持续上涨的销售收入,一边是急剧缩水的净利润,长城汽车的财报让市场“雾上加雾”。是什么造成了这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表面长城汽车好像在“放水养鱼”,通过牺牲短期回报换取长期增长,但如果深挖财报,你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数据显示,公司的销售费用在三季度猛增至7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55%。这是否意味着长城汽车过度依赖烧钱来扩张市场?还有更引人关注的是,据公司财报,这一年里长城汽车的投资现金流出了足足逾千亿元,三倍于去年同期。面对如此巨额的支出,公司此处在赌什么?更重要的是,这场豪赌是否还能带来应有的回报,还是在加速吞噬公司盈利?
现在,我们来揭开事件背后的层层真相。为了应对市场竞争,长城汽车选择了一条急剧转型之路。公司不止是砸钱推广新车型,还试图通过“直连用户”的新营销渠道提升市场粘性,大幅度减少经销商中间环节。从理论上这种信号明确且具备市场野心:要与消费者建立更直接的沟通联系,构建一个垂直整合的新销售生态链。但实践起来却并不那么轻松。
这场变革的效果到底如何?激增的营销费用果然推动了销售成绩。前三季度,公司累计销售新车923,358辆,同比增加了8.15%。高端品牌魏牌的销量也几乎翻倍。这些亮点足以让公司信心“满格”,但细品数据便会顿感不安——新能源领域表现并不均衡。此前肩负长城汽车纯电大旗的欧拉品牌,销量不仅没有和市场大势一起攀升,反而同比锐减37.06%。硬派越野品牌坦克也显示疲态,销量同比略降。特别是欧拉的低迷很突出,是否反映长城在纯电领域失声?巨额营销费用是否未能触及最核心需要的群体?公司赌在新模式和新产品上的筹码,真的会有回报吗?
普通消费者的感受又如何?自从新营销模式推行以来,不少消费者报怨连连。直营模式的确给部分用户带来更流畅的购车体验,但另价格透明直接推动了车价攀升,售后服务也陷入了争议。有人感慨,买车是亏了钱,但长城赚了面子;也有人则干脆表示,不如转向竞品,市场变数继续增加。
巨额短期投资与现金流变化让人忧心忡忡。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达到-181.45亿元,同比暴增近四倍。从数据这些巨额支出包含了大量短期金融运作,有可能是滚动购买和赎回理财产品,也可能是大规模股权运作或工厂建设投入。可问题在于,这些钱到底去向何方?财报里没有清晰明确的交代,只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公司强调,这些投资是战略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支出,目的是为了构建更强大的竞争优势。但问题在于,盈利却持续用肉眼可见的速度缩水,低迷的背后,是变革带来的阵痛对大部分股东信心产生了强烈冲击。不少投资者选择抛售股票。加之整个汽车行业因补贴退坡及竞争加剧开始感受寒意,一度备受市场热捧的新能源板块迅速失去光环。市场中逐渐有声音认为,长城汽车押宝“直连用户”渠道,大笔资金投放不见回报,以及新能源市场的内部矛盾,是其步履蹒跚的关键原因。有的投资者甚至直言,这或许就是烧钱引发危机的最好例证。踩对了油门叫超车,踩错了就是“熄火”,长城汽车会不会是后者?
但就在分析到这里的时候,长城汽车的战略反转之谜揭晓了一个关键伏笔。虽然利润大幅下滑,但公司鼓励性地展现了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强劲增长——前三季度现金流达到213.86亿元,同比大增50.90%。这数据令人疑惑:公司业绩不佳,为啥还能保持经营现金流的强势?原来,很可能是它的“直连用户”模式,虽然短期看似烧钱,但在某些方面显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本期经营现金流增长显著,部分原因就是直营渠道的现汇收入增加了。也就是说,这些巨大投入至少在"资金流转效率更新"上见了成果。
不过矛盾远未解除,因为仅仅推动一项现金流表的提升,无法抹平利润表上的窟窿。加上公司在欧拉品牌上战果惨淡,究竟能有多少潜力为后续带来收入,目前还只是个未知数。而电动车的市场竞争还没分出胜负,国内外的一线对手正摩拳擦掌,长城是否具备充足底气和弹药应对持续的行业内战?在长城汽车潜心夯基的这几年,竞争对手会不会“偷塔成功”,让这场战略豪赌变成得不偿失的冒险?
表面上这场变革仿佛进入了相对平静期,但为其买单的股东们显然没法完全放下心来。为了转型铺路,长城汽车已经出现人力、物力以及财务结构上的集体“紧绷”。新能源领域的品牌裂隙依然深刻,尤其是在欧拉销量低迷的情况下,公司新能源整体渗透率的提升更像是“混动化”策略的成果,而非真正的纯电动领域突破。行业竞争愈演愈烈,新能源、智能化以及全球化的领导权争夺已经从暗涌变成明刀明枪。对于长城汽车而言,时间显然不站在它这边。
财报数据中模糊不清的巨额投资现金流出同样让资本市场绷紧了神经。如果这些资金无法得到合理回报,公司不仅将在下一阶段面对寒气逼人的市场环境,还将背负财务风险。更大的难点是,新能源补贴政策逐步退坡,消费者可能更加谨慎消费,而竞品车企则凭借财政稳健、产品储备厚度进入全速创新状态。这场战役的双方正在拉开巨大的时间和资本流动差距,留给长城汽车的“返场机会”非常有限。
从数据可见,长城汽车的战略陷入纠结。它有勇气推动烧钱建设新销售模式,也在新能源市场亮出“多线布局”的牌局。百亿巨额投入带来的“高成本换市场”策略,是否能获得市场的支持还是未知数。作为一家企业,固然需要长远布局,但极端战略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如果无法在合理时间内证明这些投资的价值,终究会转向资本市场无法承受之重。目前,长城汽车的道路更像是封闭车道,没有平稳地兼顾当期效益与长远目标。市场,似乎正在给它敲响警钟。
长城汽车押注多极速度转型,试图从头部品牌中突围,但巨额投入却导致利润急剧缩水。对于这种烧钱无法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战略选择,您怎么看?未来高增长真能等价于高回报,还是成为彻底崩盘的隐患?你怎么看长城汽车的这一步?牌到底是出还是出了个无回之局?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