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炸出来,真的让人觉得有点离谱:某新势力车企,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高达40亿元人民币。40亿!就三个月!要知道,这个品牌一年能卖出去的车,也就十几万台,平均一台车亏好几万。这还怎么活?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就是,这企业是不是要黄了?或者说,它是不是在耍什么花招、烧钱搞噱头?甚至有人调侃,这样的企业就像一个“赔本赚吆喝”的网红店,迟早挣不回本。
但真是这样吗?先别慌,我们一点点来拆这个事儿。
先看数据本身。40亿的亏损确实吓人,但亏损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得看它和什么比。比如,它的营收是多少?毛利率是正的还是负的?它的研发投入、营销费用又占了多少?这些才是判断一家车企是不是在“正常运转”的关键。
具体到这个新势力车企,它季度营收大概150亿左右。也就是说,它的亏损大概占到了营收的26%左右。这个比例高吗?的确高。但从毛利率来看,它其实是正的——大约在5%左右,这说明它卖车其实是赚钱的。那问题出在哪?主要花销在两块:研发和营销。
研发投入,占了营收的20%。你没听错,20%。这是什么概念?传统车企的研发比例一般在5%-10%之间,20%这个数字绝对是“豪华配置”了。而营销费用呢,也接近15%。也就是说,这家公司每赚100块,就有35块是直接砸在了未来的技术和市场上。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真实?但这确实是新势力车企的常态。我们再拉几个同行对比一下。另一个头部新势力,今年季度研发占比18%,营销占比12%,亏损30亿。再看传统车企,研发占比通常在个位数,营销费用甚至更低,亏损基本是零。外资品牌就更不用说了,大部分都有稳定的盈利能力。
从这些数据看出来了吧?新势力车企的亏损,不完全是因为“卖车亏钱”这么简单,而是它们在用一种激进的投入方式,试图抢占未来市场。换句话说,它们不是在“乱花钱”,而是在高强度“下注”。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它们没问题呢?也不尽然。继续往下看。
研发投入高,当然是好事,但也有风险。比如,很多新势力车企的研发投入,更多集中在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上。这些领域,回报周期长,而且竞争激烈。头部玩家像特斯拉,已经在这条赛道上具备了很大的技术优势;而国内像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企,也在电池技术上有明显护城河。新势力车企的高研发投入,能否真正转化为竞争力?这个问题得打个问号。
再比如营销费用。新势力车企的营销,很多时候花的是“快钱”。铺天盖地的广告、店面建设,还有各种线下活动,都在快速推动品牌曝光。但问题是,这种营销方式能带来长期用户粘性吗?还是说,只是一次性的“冲量”?一旦补贴政策减少,或者竞争对手反击,用户还会不会继续选择这些新势力品牌?这是另一个隐患。
那为什么新势力车企还要这么干?因为它们没退路。抢占市场,就是它们的生存逻辑。传统车企有燃油车的利润池可以“回血”,外资品牌有技术积累和成熟市场,新势力车企如果不拼命投入,等市场稳定之后,可能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这些亏损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性亏损。它们看似在赔钱,但实际上是在“买时间”和“买未来”。问题是,它们能撑多久?40亿的亏损背后,是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如果融资能力跟不上,或者市场不买账,它们的烧钱模式就会崩盘。说白了,这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局。
最后再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问题:这40亿的亏损,真的很吓人吗?拆开来看,它确实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致命。新势力车企的商业逻辑,本来就是先投后收,这和很多互联网企业早期的打法类似。但风险也摆在那儿:烧钱买市场,是有天花板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用烧出来的时间,跑出真正的竞争力。
所以,看到这种“吓人”的数据,不用一惊一乍。它背后有合理性,但也有问题。我们要盯的,不是短期的盈亏数字,而是它的战略轨迹:技术有没有突破?销量能不能持续增长?成本能不能有效下降?这些才是真正决定它们命运的关键。
汽车行业,尤其是电动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势力车企的亏损,看着吓人,拆下来其实也挺有章法。但别忘了,这场赌局的参与者终究是有限的,未来能活下来的,也只会是少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