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威马、哪吒等造车新势力相继倒下,留下的不仅是空置的厂房和闲置的生产线,更有数百万车主陷入售后无门的困境。这些曾经满怀期待购入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如今正面临着"车还在路上,厂家却没了"的残酷现实。
据央视报道,随着这些车企的轰然倒塌,车主们手中的车辆瞬间沦为"绝版车"。质保承诺化为泡影,维修配件难觅踪影,甚至连基本的车辆保险都难以购买。原本应由企业承担的售后责任,如今全部转嫁到了无辜的车主身上。姚先生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的威马汽车续航大幅衰减,但4S店早已人去楼空,客服电话无人接听,所谓的质保承诺成了一纸空文。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昂贵的第三方维修,却仍难以根治车辆顽疾。
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无情上演。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电动车制造商数量从2018年的487家锐减至2023年的40余家。在这场激烈的行业洗牌中,车企倒闭带来的售后难题日益凸显。中消协报告显示,车企退市后车辆售后无保障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焦点问题。
从法律层面看,《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供应商应保证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然而现实是,随着经销商退网、车企清算,这些承诺已然落空。消协组织正在积极行动,通过受理投诉、调查调解、提起公益诉讼等方式维护消费者权益。行政监管部门也需加强监测预警,不仅要提醒消费者,更要督促车企履行售后责任。
打破维修垄断是破解困局的关键。专家建议,应允许第三方维修机构获取原厂配件和技术资料,建立公开的维修信息平台。更长远来看,建立"售后保障基金"制度势在必行——要求车企按比例缴纳专项资金,用于退市后的售后保障。这需要从立法层面完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制定更严格的《汽车售后服务规范》。
司法机关同样肩负重任。在破产清算案件中,法院应当充分考虑消费者权益,确保债权确认和分配方案合理。车主们也要积极行使权利,参与债权人会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场新能源车行业的深度调整,给消费者上了重要一课。选购新能源车时,应当优先考虑品牌实力强、售后体系完善的企业,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售后服务条款。毕竟,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选择比盲目跟风更重要,理性消费才是对自己权益最好的保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