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机盖变“摆设”引发不满

雷军这回,怕是真要焦头烂额了。

几百号小米SU7 Ultra的车主,撺掇着要退货,那架势,颇有几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

粗略一算,一台车按着60万的价格,三百人就是1.8个亿!

小米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机盖变“摆设”引发不满-有驾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任谁摊上,都得捏一把冷汗。

这桩事儿的导火索,还得追溯到小米SU7 Ultra那顶着“赛道级”光环的碳纤维前舱盖。

彼时宣传,那叫一个天花乱坠,什么“空气动力学精研”、“效能气流导引”、“制动系统专属散热路径”。

可车主们喜滋滋地提了车,左瞧右看,愣是没琢磨出这玩意儿跟寻常的塑料壳子有何霄壤之别,遑论什么导流散热,纯粹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摆设。

小米倒也不是毫无作为,赶紧抛出个声明,承认“措辞略有偏差”,允诺补偿车主2万积分(折合人民币约莫2000元)。

小米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机盖变“摆设”引发不满-有驾

关键在于,当初为了这碳纤维机盖,可是实打实地添了4.2万大洋啊!

这落差,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更令人扼腕的是,想要换回铝合金机盖,还得赶在5月10号之前,过了这档口,2万定金便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试问,这帮车主怎能善罢甘休?

完好无损地退车,抑或提供一套更为公允的解决方案,成了他们唯一的诉求。

据说,还有人延请了讼师团队,预备着集体诉诸公堂。

小米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机盖变“摆设”引发不满-有驾

祸不单行,更添堵的事儿还在后头。

4月30号,小米祭出了一套车机系统升级,直接将SU7 Ultra那1548匹的奔腾马力,生生阉割成了900匹。

想要解锁完整性能?

没问题,去全国区区八条指定赛道,跑出官方标定的圈速。

这波操作,简直是匪夷所思。

小米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机盖变“摆设”引发不满-有驾

掏了五十多万购入一台顶配座驾,结果性能还得通过“科举”才能启用?

这岂不是变相的“性能付费订阅”?

有车主掰着指头算了笔账,去赛道走一遭,过路费、轮胎损耗、赛道日的花销,七七八八加起来也得近万元。

这哪里是“日常使用高性能”,分明是逼着人去客串职业赛车手啊!

泱泱中华,三十四个省份,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八条赛道,这让绝大多数车主只能望洋兴叹。

三个月前,这批车主还堪称小米最死忠的拥趸。

小米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机盖变“摆设”引发不满-有驾

SU7 Ultra横空出世之际,他们为“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的名号心潮澎湃,为了抢到一台碳纤维机盖版,通宵达旦地排队都甘之如饴。

结果呢?

短短数周,情怀便如断线的风筝,一落千丈。

这事儿颇值得玩味。

当下,诸多车企都热衷于将参数当作传奇来演绎,将用户视为待宰的羔羊。

小米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机盖变“摆设”引发不满-有驾

张口闭口就是“赛道级”、“旗舰版”,听着唬人,用起来却差强人意。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矛头指向车企的“虚假宣传”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深层次的症结所在?

其一,是消费者对于“性能”的过度迷恋。

似乎马力越大、加速越快,车就越臻于完美。

可实际情况是,有多少人真正需要这些“赛道级”的性能?

又有多少人能够驾驭着爱车在赛道上尽情驰骋?

小米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机盖变“摆设”引发不满-有驾

其二,是车企的集体焦虑。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角逐,早已白热化,你不玩点花样,不吹点牛皮,消费者压根不会正眼瞧你。

但问题在于,吹嘘也要适可而止,不能将消费者视作愚不可及的草包。

归根结底,这事儿折射出的,是车企与消费者之间,信息失衡的困境。

车企掌握着核心技术与详尽数据,消费者只能通过广告宣传与测评报告来管窥蠡测。

小米车主300人要求退车,碳纤维机盖变“摆设”引发不满-有驾

这其中,便极易产生偏差与误解。

小米此番马失前蹄,实则也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与其挖空心思地编织故事,不如脚踏实地地打磨产品。

毕竟,巧言令色,鲜矣仁。

再忠诚的“米粉”,也经不起这般折腾。

与其说车主们执意要退车,倒不如说他们是渴求一个说法,一份尊重。

车企断不可将用户视为予取予求的“韭菜”,割完一茬又一茬。

唯有坦诚沟通,解决问题,方能赢得用户的信任。

否则,今日退的是车,明日退的,恐怕就是人心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