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车主最怕的场景,莫过于仪表盘亮起续航警告时的心慌。标称续航再亮眼,亏电后的真实表现才见真章。近期国际汽车媒体 InsideEVs 对 6 款热门电动车开展 “亏电极限测试”,将车辆开到表显续航为零后继续行驶,结果发现不同车型的 “抗饿能力” 差距悬殊,而国内同期实测数据更揭露了选车的关键门道。
这次国际测试选择了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汉 EV 等中外主流车型,在相同的城市 + 高速混合路况下,将空调设为 24℃自动模式持续运行。让人意外的是,表显续航归零后,所有车型仍能继续行驶,但里程差高达 1.8 倍。表现最好的车型额外跑了 52 公里,而垫底车型仅多开 29 公里,这种差异在长途出行中可能直接影响行程安排。
国内的实测数据更贴近日常使用场景。总台央视在新疆高原测试新一代智己 LS6 时发现,即便车辆处于亏电状态,满载 4 人加 82 公斤行李爬坡,加速度仍达 0.44g,与纯电模式几乎无异。而德国汽车俱乐部对 25 台电动车的冬季测试显示,蔚来 ET5 在 WLTP 标称 532 公里基础上,亏电后实际行驶 421 公里,达成率 79%,远超同场测试的丰田车型。
为什么亏电表现会有这么大差距?核心在电池技术和能量管理系统。蔚来 ET7 搭载的 150kWh 半固态电池,能让车辆在表显没电后仍有储备电量,其 - 20℃续航衰减仅 12%,远低于传统电池 30% 的衰减率。比亚迪汉 EV 的刀片电池则靠结构优势,夏季实测续航达成率 91%,即便冬季也能保持 70%,成为网约车司机的首选。
补能技术的进步正在缓解亏电焦虑。智己 LS6 的 800V 高压平台实现 15 分钟补能 310 公里,央视实测中两台车从 20% 充至 80% 仅用十几分钟。华为加持的智界 S7 更做到充电 5 分钟补能 215 公里,配合 855 公里超长续航,让 “亏电趴窝” 概率大幅降低。这些技术已下放到 20 万级车型,成为 2025 年电动车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避坑?首先要看实测数据而非标称值,懂车帝的低温测试显示,部分车型冬季续航达成率仅 40%,车质网相关投诉达 47 起。其次优先选带电池预热功能的车型,极氪 001 提前 15 分钟开启预热就能减少续航损失。北方用户更适合半固态电池车型,南方用户则可侧重快充效率高的款式。
人民日报曾指出,冬季续航缩水是电动车行业共性难题,低温会直接影响电池活性和空调能耗。但从 2025 年实测来看,技术迭代已带来明显改善:15 万级的长安启源 A07 能实现 710 公里续航,25 万级的小米 SU7 续航突破 830 公里,价格下探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随着工信部新国标实施,续航数据的透明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电动车的 “亏电考验” 本质是技术实力的试金石。从国际测试到国内实测,我们能看到国产车型在电池技术、能量管理等领域已实现弯道超车。对于消费者而言,关注亏电续航、低温表现和补能速度,比单纯看标称续航更有意义。毕竟只有经历过真实路况的检验,才算是真正的 “续航王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