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买豪车是为了彰显身份;也有人说,买豪车是为了追求体验。我只能说,买豪车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自我迷惑——毕竟你以为在体验德系精工,实际上感受的是“钱包精工”;你以为拥有了智能科技,结果“人工智能”成了“人工智障”。至于品牌嘛,不过是个信仰,多半信了教,但没信太深,因为你要真信了,哪还会在意销量排行榜和市场份额?说到销量,最近总有人把一汽奥迪搬出来说事,说什么“逆势上扬”“基业长青”,仿佛一汽奥迪不是造车的,是卖金条的,永远稳赚不赔。作为一个没钱买一汽奥迪、但蹭过零食展厅的我,也想来聊聊这劳什子的“销量神话”。
遥想当年,大家买车还要靠汽车杂志,试驾视频一出,就是半个行业都在模仿。现在倒好,科技轰炸、广告轰炸、KOL轰炸、朋友喜提新车朋友圈炸,满大街都是“德系精工”的重金属气质,一副世界只能在此“奔驰宝马奥迪”之间旋转的样子。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科技与德艺”的漫长恋爱,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日子像是熬成了老坛酸菜,谁都懂味道,谁都吃得惯。但真到了讲销量的时候,他们用的是脚投票,而不是嘴巴。
豪华汽车市场的风光,也不是吃素的。砸钱、砸广告、砸技术,砸下去都是泪,一汽奥迪也不例外。现在各种媒体数据一出来,说什么“累计已卖出900万台,马上奔着1000万去了”,动静搞得比电影票房还热闹。拜托,这年头能把数字玩得明明白白的,除了彩票中心就是车企。900万辆,数字很性感,但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只是一个仰望“智能座舱”的社畜,别人的科技只能用来膜拜,自己的生活只能选择拥堵。
说到科技,大家一提德系车就觉得“智能化=豪华感”。一汽奥迪的MIB3系统、三块大屏、虚拟座舱、新版语音交互,加上全屋Wi-Fi似的“Audi connect”互联服务,按媒体的说法,带的是未来。但这未来也分三六九等——有的人未来是喊一句“打开空调”实现解放,有的人未来是喊破喉咙也唤醒不了车机。科技进步是好,但每当我看到奥迪宣传“语音控制空调、导航、车窗”,忍住不翻白眼是对自己修养的最后考验。要是人工智能真那么灵,我老婆就不会每次开车都用手拍仪表台了。德系“精工”,有创新,也有门槛。门槛之高,只有每个月月供到账时,用户才能体会。
当然了,“销量逆势上扬”,听起来像老太太买菜,不降价不买。“国产豪华燃油车市场份额排第一”,仿佛谁都在卷,只有奥迪在练太极。数据漂亮归漂亮,可别忘了,这年头谁买车没点优惠?配上金融方案、置换补贴,那叫一个眼花缭乱。至于用户数字动不动就“900万、1000万”,可能销量过亿的茅台都忍不住想问问,怎么才能沾沾豪车的仙气?
有人说这是品牌实力的证明,我说多半像老家村口的水泥路,经得住人踩,但也年年补丁——我们这些围观群众,谁敢当真?毕竟生活就像奥迪的销量曲线——有起有落,看上去光鲜,背地里谁的日子不是油耗用户与市场口碑的拉锯战。
讲到德系“看家本领”,quattro四驱,说是每秒钟算命十二次,提前半秒告诉你什么路面行不行,0.2秒内就能把扭矩甩到你想去的车轮上。听着像AI驾驶员,实际上大部分时间,老司机都是靠“小心翼翼”主打的防守反击。官方嘴里的“经济、越野、舒适、动感、个性、自动六大驾驶模式”,到了某些城市路上,“经济、堵车、省油、堵死、省心、省自行车”才是真正的主流。如果五连杆悬挂真能解决所有颠簸,我们这些坐公交的早该享受到“王者荣耀”般的平坦人生。不用怀疑,这种伪科技粉饰的驾控革新,最终都落在按揭单子上,随风飘走。
至于长期主义,这词够高级,哪怕放在股市、房市和婚姻市场都能秒杀全场。奥迪的长期主义,表面是品牌定力,实际是“忍辱负重”。什么八大生产基地、600家经销商,全国各地招呼得热火朝天,也只有真正买车的时候你才知道,定金交给谁、钥匙找谁领、APP叫不叫得来救援,这才叫本地服务。纳税7000亿,说得跟我们这些“工资纳税人”有血缘关系似的。每一个厂家的长期主义,都是用户钱包和时间的长久主义。别看一汽奥迪嘴上喊着“稳健布局”、“品质承诺”,实际在用户权益、市场竞争、售后服务、二手车残值上,该省的钱一分不少省,该赚的钱一毛不少赚。长期主义的底层密码,说到底还是“能赚就赚,能稳就苟”。
但也得承认,这品牌厉害,能一边“逆势增长”,一边享受用户烘托,真的不是谁都能玩的游戏。有时候品牌宣传和股市新闻一样,看多了会产生“我也能年入百万”的错觉。讲智能科技、讲服务网络、讲生产基地,我怀疑他们写新闻稿的时候是按购房广告的套路来的,“坐拥八大生态圈”“畅享互联体验”“千万人见证品质”……什么都敢往纸上写,只有价格和维修费肯定写得藏着掖着。
如果说几十年深耕中国市场是豪车品牌的底气,那“开拓者”人设就是奥迪的口红色号,说多了自己都麻木。作为在中国市场混了15年的老油条,“焕新版B级SUV开启新纪元”,听起来跟奶茶又推限量新品差不多。消费者的忠诚度原本高得吓人,但终究抵不过新鲜感和“性价比”。品牌革新讲得熬夜都不困,下次发布会不来点AR、VR、元宇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引领潮流。
讲到“未来已来”,媒体总喜欢热情打鸡血:什么用户为中心,技术驱动,销量传奇,韧性创新,豪车市场价值重塑。有时候,这种措辞就像家里老头的养生理论,讲了二十年,身体状况依旧稳定下滑。敢说敢聊的创新,赚得明明白白的销量,反正拍照打卡、请KOL点评、精装SOP、数据积累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回头想想,市面上真正敢赤裸裸谈用户口碑、续保率、二手车折损率、实际用户体验的,除了论坛上的段子手,基本一个都没有。
“坚持长期主义,才能立于变革潮头;精工品质铸就市场口碑。”——媒体文章结尾最爱用的金句。可我觉得,大多数用户坚持的是“工资长期主义”,只可惜变革潮头总是遥不可及。豪华车销量传奇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消费者买单、一次又一次的营销升级。等到你终于攒够首付提车,才发现这长期主义只是厂家的短期盈利。你以为自己买到了一汽奥迪的传奇,实际上只是给品牌数据又添了一笔数字业绩。
最后,只能祝所有盼望“智能豪华”的消费者早日实现梦想,毕竟,让一汽奥迪销量再创新高,比让我的工资涨三倍还是要容易得多。一千万辆的门槛是它的,一地鸡毛的日子是我们的。看着豪华车市场营销海啸,咱普通人就当是看了一场长达十五年的爆笑荒诞剧,笑点纷至沓来,苦涩悄然流下。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