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全面自研进军电池领域 宁德代工生产

问界“电池革命”:宁德时代驻厂代工,华为系车企的供应链新棋局

6月30日,重庆问界超级工厂内,一条崭新的电池生产线正式启动。

问界全面自研进军电池领域 宁德代工生产-有驾

但和往常不同,这次站在生产线旁的,不仅有问界的技术人员,还有宁德时代的工程师。

“这不是简单的供应商合作,而是问界在电池领域的一次‘夺权’。”一位接近问界的业内人士透露。

过去,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手中。

问界全面自研进军电池领域 宁德代工生产-有驾

车企大多只能采购标准化电池,再根据车型适配调整。

但问界这次玩了个新花样——让宁德时代“驻厂代工”,生产专为问界定制的电池组。

“厂中厂”模式:表面代工,实则掌控

这条生产线被设在问界工厂内部,由宁德时代负责生产,但电池的设计、安全策略、算法控制,全部由问界主导。

“简单来说,宁德时代变成了‘高级打工仔’。”一位电池行业分析师调侃道,“以前是车企求着宁德供货,现在是宁德按照车企的规格生产。”

问界全面自研进军电池领域 宁德代工生产-有驾

这种模式在业内被称为“厂中厂”,本质上是问界对核心零部件的深度掌控。

过去,问界已经实现了电驱、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的自研或联合开发,如今,电池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为什么问界要“自研电池”?

2023年,问界M7上市时曾因电池供应不足导致交付延迟,不少车主在社交平台上抱怨:“车都定了,电池却卡脖子!”

这次教训让问界意识到,依赖外部供应商的风险太大。

问界全面自研进军电池领域 宁德代工生产-有驾

尤其是在销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供应链的稳定性直接决定市场表现。

“如果电池供应跟不上,再好的车也卖不出去。”一位问界内部人士坦言。

此次投产的CTP 2.0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66Wh/kg,并配备了十层热失控防护系统。

但更关键的是,问界掌握了电池的管理算法,能通过车云协同AI提前预测热隐患,确保安全性和续航表现。

问界全面自研进军电池领域 宁德代工生产-有驾

华为的“不卡脖子”战略,正在全面落地

从芯片、操作系统到电池,华为系车企正在构建一条“去依赖化”的供应链。

“华为的逻辑很简单——核心环节必须可控。”一位汽车行业资深观察者分析,“问界现在除了玻璃、轮胎这些基础部件,几乎不再依赖外部高科技供应商。”

这种策略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尤为重要。

全球芯片短缺、贸易壁垒加剧,让车企意识到供应链自主的重要性。

问界全面自研进军电池领域 宁德代工生产-有驾

而问界的选择,或许会成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新趋势。

宁德时代的角色转变:从主导者到“Tier 1供应商”

对宁德时代来说,这次合作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以前车企买电池,基本是宁德给什么就用什么。但现在,问界开始定义电池规格,宁德变成了执行者。”一位电池行业从业者表示。

这种变化意味着,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问界全面自研进军电池领域 宁德代工生产-有驾

未来,整车厂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介入电池研发,而电池企业的角色,则逐渐向“高级代工厂”靠拢。

问界的野心:不只是造车,而是打造“电动汽车操作系统”

从智能驾驶到电驱系统,再到如今的电池管理,问界正在构建一套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操作系统”。

“这就像苹果的iOS,软硬件全部自己掌控,第三方只是配合。”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如果这一模式成功,问界或许会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市的新标杆——不依赖任何单一供应商,却能整合最先进的技术。

问界全面自研进军电池领域 宁德代工生产-有驾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更稳定的交付、更可靠的品质,以及更少被“卡脖子”的风险。

结语:中国新能源车进入“强整车”时代

问界与宁德时代的这次合作,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更多车企可能会效仿这一模式,把电池、芯片、软件等核心环节牢牢抓在手中。

“以前是拼参数、拼续航,现在拼的是产业链掌控力。”一位行业专家总结道,“谁能在供应链上占据主动,谁就能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胜出。”

而问界,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