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的东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移动出行盛会——2025东京车展。作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车展之一,今年除了本土品牌继续发力外,一个中国品牌的身影也格外引人注目——比亚迪。
这并不是比亚迪第一次出现在日本,但却是它首次以“乘用车+商用车”双线阵容,如此高调地在东京车展上亮相。
不只是新车,更是“技术路线的补全”
比亚迪这次带来了一款名为 K-EV BYD RACCO 的纯电车型,专为日本市场定制。从命名到设计,都能看出品牌对本地化需求的重视。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同步推出的海狮06DM-i——这是比亚迪在日本推出的第一款插电混动车型。
如果你对新能源车有所了解,可能会知道,插电混动(PHEV)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日本这样一个充电设施尚在完善、用户对续航焦虑仍然存在的市场,PHEV其实是一个很实际的过渡方案。它既能纯电行驶满足日常通勤,又能在长途出行时用油电混合,减少里程焦虑。
比亚迪这次把DM-i技术带到日本,与其说是“卖车”,不如说是在展示一种“技术路线的完整性”。
从商用车到乘用车:比亚迪的“日本节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比亚迪其实早在2015年就进入了日本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它的电动巴士J6、J7、K8已经在日本多地运行,甚至成为市占率第一的电动巴士品牌。
这次车展上,比亚迪也全球首发了一款纯电卡车T35,预计2026年在日本上市。这款车根据日本道路和法规定制,搭载的是比亚迪自研的“刀片电池”——这种电池因为结构稳定、安全性高,在业内一直有不错的评价。
从商用车打下基础,再到乘用车逐步渗透,比亚迪走的是一条“先务实、后破圈”的路径。
为什么是日本?为什么是现在?
日本是一个汽车工业高度成熟的市场,本土品牌如丰田、本田、日产几乎垄断了绝大多数份额。外来品牌要想在这里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但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进电动化转型,计划在2035年前实现新车销售全部为“纯电或混动”。这意味着,市场正在逐步打开。
比亚迪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加码日本,除了市场机遇之外,也与其自身技术积累进入“输出期”有关。从电池起家,到电机、电控、整车制造,再到如今的混动系统、刀片电池、平台化车型——比亚迪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新能源解决方案能力。
不只是卖车,更是参与一场出行变革
在车展现场,比亚迪亚太区总经理刘学亮提到:“今年是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20周年。”这句话背后,其实有一段很长的发展史。
从最早的电池业务,到电动大巴,再到如今的乘用车矩阵,比亚迪在日本更像一个“渐进式参与者”。它不是来颠覆谁的,而是来补充、合作、共建的。
比如这次发布的K-EV,就是针对日本城市道路狭窄、停车位紧张等特点设计的紧凑型纯电车。而T35卡车,也是根据日本物流行业的实际需求定制的。
这种“本地化思维”,或许才是比亚迪能在日本逐步扎根的关键。
写在最后: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比亚迪在东京车展上的亮相,表面上看是发布了几款新车,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海外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它展示了一个中国品牌如何用技术、产品和本地化策略,参与全球最具挑战的市场之一。
新能源车的竞争,从来不只是“谁跑得更远”,更是“谁更懂用户”“谁更适应市场”。比亚迪这次带来的不只是一辆车,而是一套从乘用到商用、从纯电到混动的立体出行方案。
这场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