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的新+上汽的稳=全新LS6

智己的新+上汽的稳=全新LS6-有驾
图片

9月10日,新一代智己LS6正式上市,预售订单破5万,上市半小时锁单超1万。这个数据能在话题密集的9月破圈,本身就是个现象。

智己的新+上汽的稳=全新LS6-有驾
图片

发布会后,智己汽车CMO李薇萌“我要先发一个战报”,回应的是现场锁单的提问。但更值得讨论的不是“它卖得好”,而是为什么能出圈。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智己这次从发布会到技术解读讲得最多的是“没有焦虑”“自己开得爽”“家人坐得稳”。当一台增程车把“电感”做到450km、把智能和底盘做好、把结构安全做到可视化冗余之后,汽车开始被用户的真实偏好反向推动,上汽这种长期深耕体系的老牌制造商,反而获得了新的窗口期。从产品判断、市场节奏到用户心智,LS6几乎所有的传播方向,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定下来的——在红海中卷出清晰感知。

这一次,主打“高电感增程”的大五座SUV,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家庭舒适性和体验细节上。比如空间、纯电续航、驾控协调感、底盘过滤性、车机响应速度……这些看似不性感的指标,在过去一年里成为越来越多用户下单时最真实的对照。

换句话说,智己LS6用一个熟悉的形式,打开了一个陌生的时代命题。

纯电智己为什么做大电池增程

如果一家原生纯电品牌突然开始做增程,外界通常会给出三种解读。一是没卖动纯电车;二是要跟着理想问界抢混动市场;三是迫于市场压力走一步险棋。但智己上了 LS6 增程,却不太符合这三条。

从预售开始到上市发布会结束,智己似乎都没有把增程作为身份标签来讲,讲的都是怎么让一台车“没有焦虑”。

智己汽车CMO 李薇萌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提到的细节非常关键。第一,智己一直在观察用户对能源形式的反馈,比如新一代智己LS6在预售阶段发现不少用户对更大电量的纯电版本有需求,于是又临时加入了103度电池的pro max版本。这说明,智己可以凭借体系能力灵活地调整供给模型,增程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全部。第二,她提到 LS6 的订单数据显示,南方用户中,纯电与增程订单比例是4:6,北方则是2:8,在南北方显著差异的气温环境与充电设施分布共同影响下已经形成了的实用选择。

智己的新+上汽的稳=全新LS6-有驾
图片

换句话说,智己做增程,以一条用户认知成本更低、体验更连贯的路径,把“电车的好”更稳地交到用户手中。

回到整个市场来看,这种“以终为始”的路径正在变成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SUV市场结构正在快速向大五座集中,特别是在20–40万元区间,大五座兼顾了空间舒适性与城市可用性,正好承接从二胎家庭到多代出行、从日常通勤到周末远行的综合需求。而在能源结构层面,用户对混动 SUV的期待,也变成了“像电车一样开、像油车一样远”。

智己的新+上汽的稳=全新LS6-有驾
图片

新一代混动产品的标准已经被抬到新的门槛上,从新势力到合资品牌接连入局,将整个赛道正在从蓝海快速推向红海。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新能源是靠价格与政策驱动,那么下一个阶段,就是看谁能把体验标准在主流用户心中坐实。这一次,智己换了个入口,却没换方向。

LS6在电感和省心做到极致

新能源车进入规模时代,但用户的焦虑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明确、更理性。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45%的用户在决策新能源车时最关注的指标依然是“综合续航”和“补能便捷性”,其中“家里没有充电桩”成为他们放弃纯电车型的第一原因。这也是为什么2025年上半年混动的渗透率同比增幅远高于纯电车型的增长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变化已经说明,能不能无感替代燃油车是真正决定增购用户走向的原因。

智己 LS6 切进了一个目前只有它能满足的需求区间:没有家充桩、日常通勤+周末出行、对智能体验有期待但更看重基础品质。在这个人群中,最被忽视的感受恰恰是“用起来省心”和“电感要纯”。LS6 正是在这两个维度上做到极致。

智己的新+上汽的稳=全新LS6-有驾
图片

行业目前所有主流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平均为185公里,插混车型则普遍低于125公里,智己 LS6 是目前唯一一款实现CLTC工况下 450 公里纯电续航的混动产品,这一数据已与 Model Y 标续版持平,同时具备 1500+ 公里的综合续航能力。这意味着,它既能一周通勤不充电,又能长途无补电焦虑,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场景用电自由,因为“一车多用”已成为消费者购车逻辑中排名第二的痛点,仅次于能耗问题,而 LS6 正是在没有牺牲空间、舒适性和性能的前提下解决了这个核心矛盾。

智己与宁德时代共研的恒星超级增程系统采用了目前行业最大容量的66kWh超级骁遥MAX电池,低温性能保持率超过95%,即便在零下20度的冬天也能输出275.5kW的最大放电功率。相比之下,传统增程在低电量下普遍存在掉速顿挫等问题,智己通过优化将这部分体验短板直接补齐。

除了跑得远,它也足够安静。根据智己内部验证,这款车在怠速状态下噪音低于36dB,是图书馆级的安静水平。发动机介入时的噪音增量被控制在0.01dB,是目前行业唯一实现该指标的车型。在城市早晚高峰,智能切换增程驱动与纯电驱动时,用户几乎察觉不到动力系统切换。这种细节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让用电这件事变得“无感”。

新一代智己 LS6 搭载的 520线激光雷达,是目前行业分辨率最高的量产感知设备,探测距离达300米,约为主流192线雷达的1.2倍;点云数据每秒生成量为后者的4倍。这种感知级别的升级,在城区复杂场景下才体现出意义,多出的便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冗余。

为了承接这套重感知的系统,智己LS6首发基于英伟达 Thor 芯片的Momenta 智驾方案,相比还在使用Orin或高通平台的车型,Thor的引入不仅带来算力提升,更重要的是让整套智驾模型具备迭代空间和边界扩展能力,而这一切都是为冗余服务。

智己的新+上汽的稳=全新LS6-有驾
图片

承载这些功能的底就是智己的全新一代灵蜥数字底盘,这套系统集成了第三代中央E/E架构、德国大陆MKC2线控制动,以及行业少见的双向18°四轮转向能力。这个数值,几乎是市面上常见后轮转向角度的1.8倍,不仅实现了转弯半径4.79米的灵活表现,还能在200ms识别爆胎、40ms控制响应时机,有效应对四轮全爆等极端情况。

智己的新+上汽的稳=全新LS6-有驾
图片

此外,主动防侧翻系统通过线控制动和后轮转向协同控制,将侧翻风险降低45%。同时,全车配备空气悬架系统、智能电控减振器和舒适制动模块,能将刹车点头 G 值压缩至原始水平的7.7%,也能主动抵消掉弯道带来的侧倾。

整体来看,智己 LS6解决汽车消费进入成熟阶段后被集体回避的难题。当很多车企在用炫技产品掩盖体系短板的时候,智己 LS6 是少有能靠体系完整度说服市场的产品。这正是消费升级后的技术感知差,谁先解决,谁先建立下一轮周期的确定性。

对于稳这个字,有些品牌说的即使再天花乱坠,也不及智己LS6发布会上的那一句“上汽集团70年造车底蕴”。

上汽的厚度带来智己的宽度

在多数品牌还在为城市NOA画蓝图的时候,上汽已经把一整套新的智驾系统、域控电子架构、线控底盘技术落实到量产车上。虽然全新智己LS6虽然没有全部搭载智己的新技术,但它代表的是一家企业真正跑通智能化体系的能力。

所有外显的新技术,都能在上汽的技术底盘中找到来源。线控底盘的响应速度行业领先40%,依托的是华域过去的积淀;智驾域控系统经过百万公里级验证才能上车;包括三电系统、动力单元、发动机管理和变速箱控制,也都实现了完整的自持开发。这种从部件到底层控制的全产业链整合,是多数新势力无法触及的深水区。

很多人只看到了智己LS6的智能功能,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背后一整套支撑这款车系统稳定运行的能力。上汽从不以“首发”博眼球,但在真正需要交付的时候,它总能拿出成熟的成果。相比之下,一些新品牌虽然也在讲自研,却仍依赖博世、宁德、地平线等标准模块做拼装,在工程能力上与整车体系仍有明显差距。

除了产业厚度,上汽对技术合作窗口的把握,也有难以替代的先发路径。从与大众、通用的合资体系,到与阿里联合落地斑马,再到今天与华为、Momenta的智能化合作,上汽几乎参与了每一代汽车技术范式的变革,而且上汽总是参与得最早、合作得最多元的。

智己的新+上汽的稳=全新LS6-有驾
图片

2018年起,上汽与华为就围绕C-V2X、电子架构、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核心环节建立联合研发机制,这些技术都已经进入系统化量产验证阶段,在技术上,上汽从来不做联名,都是深入底层的协同开发。

今天,智己LS6作为Thor智驾芯片量产首车、搭载520线激光雷达与数字底盘等技术的车型,在智能上的完成度正体现了这些长线合作的成果。它所呈现出的系统响应、功能边界和稳定性,背后是上汽在架构、芯片适配、训练验证等多个维度的长期布局。不同于依赖外部方案拼接的做法,上汽具备将智能能力内化为自身体系的一整套技术路线和工程机制,也因此能将这类产品能力稳定复用到下一款车、下一个平台。

在智能化这条难走的路上,真正能走稳的企业,往往不是技术说得最响的那一个,而是向上汽这样,体系最深、准备最久的那一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