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公布了一份让人揪心的财报:由于美国加征关税,公司在北美市场直接损失高达15亿美元,销量更是同比大幅下滑16%。一纸关税,让这个百年车企在全球化浪潮中再一次感受到风雨飘摇。表面看,是企业账本上的“减法”,但深层次则是国际贸易格局剧变给各国制造业带来的连锁反应。
采访走访多位业内人士,他们普遍认为,这场由美国主导的贸易保护措施,不仅让欧洲传统制造业叫苦不迭,也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敲响了警钟。毕竟,在当今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时代,一道关税墙砌起来,受伤的不止一家企业,更可能是一条跨国供应链。
有人说,大众这次遇到的是“外部不可抗力”。但细究下来,其实早已埋下隐患。一方面,对北美市场依赖度过高;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转型和本土化布局上动作偏慢。这些问题在顺风顺水时或许不明显,可一旦遭遇政策逆风,就成了拖后腿的大包袱。有分析指出,大众近几年对海外产能调整缓慢,本地研发与生产比重低于部分亚洲同行,这是其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编辑走访发现,不少中国自主品牌正借着类似教训加快脚步。例如,比亚迪、吉利等企业近年来积极推进海外建厂、本地合作,并不断完善自身供应链韧性。这种未雨绸缪式的发展思路,为国内制造业提供了宝贵参考。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仅靠出口拉动显然不够,还得把根扎进目标市场,实现技术、服务和品牌三位一体同步提升。
当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没有哪家企业能独善其身。政治博弈之下,“不确定性”成了常态。但危机往往也是倒逼创新的催化剂。在欧美传统车企因政策波动而焦头烂额时,中国车企正迎来窗口期——只要敢于创新突破,加强合规经营,就有机会抢占更多话语权。据国家统计局2025Q1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约18%-21%,说明主动求变才是破局之道。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许不会天天关注关税数字,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新车型引进放缓,却会切实影响生活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推动国内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记警钟——只有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才能从容应对任何突发状况,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一家百年老店都可能因为外部变量而陷入困境,我们又该如何增强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你觉得中国制造还能有哪些“自救”招数?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