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车亏损,尊界热销,股价却创新高

天还没亮,偌大的工厂早已灯火通明。江淮汽车的产线此刻比任何人都要清醒,听说又有新车型“准上市”,工人们一边打卡,一边用手机刷着昨晚的财经新闻。厂区门口的保安窝在值班岗亭里,头顶新闻页,屏幕不断弹出:“江淮三季度亏超6亿,股价新高。”

如果你站在生产线旁,看着一辆辆挂着“尊界”LOGO的新能源车缓缓驶出,心里也许会产生微妙的错觉:企业亏损,产品畅销,股价一路高走,这是什么奇怪的叙事结构?

作为专业的旁观者,我一向不信人会突然变好,也不信企业会突然逆风翻盘。上次见到类似的景象,是在走访某地失业工厂时——大门口挂着“感恩领导,奋力前行”的横幅,传说里还有一份即将到来的救赎:等新项目落地,每人发两头大肥猪。猪没见到,一年后工厂就倒闭了。

回到江淮。先把数字拆开,不被情绪裹挟。三季度营收115.13亿,同比增长5.54%,归母净利润-6.61亿元,同比下降303.95%。前三季度累计营收308.73亿,同比下降4.14%;归母净利润-14.34亿,同比下降329.43%。这是零点几和负数的对决。账面是宏观层面的高清画像,微观则是工人眼里的“活好不好干”。

公司说,亏损原因很多:出口业务下滑、高端智能新能源乘用车还在产能爬坡期,上年同期资产处置收益高,本期同比减少。在我看来,企业总喜欢把坏消息归因于“外部环境”,偶尔也承认自己还需要“成长空间”。扣非净利润连续9年累计亏超150亿,已经快赶上某些三线城市一年的财政收入了。

比亏损更有趣的是,江淮汽车的股价不跌反涨。“尊界”上市,华为加持,资本市场一片狂欢。股价一路飙升至47.28元/股,总市值过千亿。今年更是突破每股50元,总市值超1100亿——年内涨幅高达30%。在资本的脚本里,亏损好像成了另类利好,连北方的冬天也显得不那么寒冷。

原因很简单,并不复杂到需要专家论证:华为效应、尊界S800大定突破1.5万台,平均每天新增百台订单。这是一辆起售价70.8万的豪车,用户画像越贵气越好:劳斯莱斯、迈巴赫、保时捷前任车主,年龄集中在40-50岁,男性居多。每一批新订单都像是资本市场的点炮手,在K线图上留下一道道火花。

9月尊界S800销量1918台,超越奔驰S级和帕拉梅拉之和,问界M9也蝉联了高端销冠。看着这些数据,我时常怀疑行业里的“豪车本质”:难道高端市场的逻辑就是“谁身边攀附着华为,谁主导顾客的注意力”?现实兴趣飙升,财报却没能让江淮走出伤痛期。也许,这才是新时代的“黑色幽默”——你在亏钱,我在炒股,笑点在中间。

再说江淮的底色。他们曾靠蔚来代工,赚了点毛票子。蔚来三年付代工费30多亿,2023年掏45亿买了生产资质,说声再见,各奔前程。头刚扭过去,华为就探过头来,开启新型“代工模式”。股民们不是在赌江淮的造车能力,赌的是华为背后的资本语境。话说回来,江淮的老本行一直是商用车,2025半年报商用车板块营收106.42亿,占比55%,毛利率7%左右。乘用车毛利率更低——客车/底盘不到7%,整体才9%,比我家小区的理财产品收益强不到哪去。

江淮还曾和大众安徽联合推出“与众”系列。销量依旧乏力,2022-2024年,联营亏损20亿。剩下那几个自家乘用车品牌,如同队伍里自信的替补:江淮QX PHEV月销几百台,江淮X8 E家几十台。瑞风攻MPV,月均不过千台。钇为主攻新能源A级,去年月均销五百多,另一款仅百余。整体来看,前三季度乘用车新能源销量下滑25.64%,整体亦跌出双位数。

我见到不少企业都会陷入这种“高估值焦虑”:一边财报流血,另一边资本唱歌。不甘平庸,巨资砸研发(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超30亿,同比增三成),希望乘用车领域多点开花。可市场是个冷血外科医生,手起刀落不留情面,正如那句行内话:“你不知道它哪个点会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疼。”

此情此景之下,江淮能不能成中国的“迈巴赫”?老实讲,豪车市场土壤并非谁都能随便试水。过去十年,中国所谓“自主超豪华品牌”几乎都未活成行业典范,哪怕顺风顺水时也逃不过最终的成本压垮和品牌认知瓶颈。资本市场要的是故事,现实企业要的是回血。尊界这边还在冲规模,那边产线等着新活,管理层一面公开庆功,一面紧盯亏损数字。

那天从江淮走访出来,有位老同事感叹,“咱们是被历史看穿的人,不是被市场搅黄的人。”这句自嘲像极了行业里无处安放的中年经理人:想靠华为效应翻盘,是顺势下注;坚持商用车,是温饱底线;另立新能源品牌,是一诺千金抄底未来。只不过赌局太大,筹码太散,没人敢保证明年会不会再冒出一个“下坡路”。

江淮汽车亏损,尊界热销,股价却创新高-有驾
江淮汽车亏损,尊界热销,股价却创新高-有驾
江淮汽车亏损,尊界热销,股价却创新高-有驾

严格来说,尊界是否能撑起江淮的未来,谁也不敢拍胸脯。或许,市值可以上千亿,亏损也能继续加码,国内“豪车梦”说到底是少数人的流量狂欢,多数人的账本焦虑。这就像我的职业现实——每次遇到“现场无法判断”的凶案,都会有外行指点:“再等等,也许真相就在下一个监控录像里。”车市也是如此,谁才是最后拿到答案的人,没人提前写好剧本。

临近收束,我不得不问一句:资本的狂热和现实的亏损,中间是否还留有灰色地带?如果让你来选,你愿做一个“看股价不看财报”的投资者,还是踏踏实实站在产线上数车尾灯的工人?中国车企的下一个迈巴赫,是否真的能在一纸合作协议和几组数据之外定型?

对于企业、投资者、还是普通人,本质问题从未改变:我们相信什么,真正为谁买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