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开汽车行业的朋友圈,已经看到一堆帖子在聊吉利银河M9。说实话,这车一上榜,倒让我想起去年那个场景——我带我哥去试驾,他转头就问:这个智能真能帮我省事?还是又个傻智能,卡得我半死?
我一边解答,一边心里暗笑:别看它标榜智能,其实人是否舒服,还得看这些脑袋怎么用。
我观察了一下,银河M9这次真是拼了。从去年智能吉利2025战略到这次新车全阵仗,估算一下,吉利在智能硬件投入上,可能已经超越了3-4个中等品牌的全年广告预算(这段先按下不表),用料、调教、硬件匹配挺令人意外的。
实际上,我觉得新车的最大亮点,还是那套银河Flyme Auto 2。你们感觉得出来,智能座舱和以前比,变成一种生活场景化的工具。看看它新增的功能,帮你装饰出一种舒适感,比如那些互动壁纸、卡片小窗,感觉像在用手机升级成车屏。
我曾在调试一辆同级别的车,那个车的屏幕反应慢得让我抓狂。银河M9这个就不一样,反应速度非常快。你知道,硬件的算力,不能只靠刷脸硬件堆出来。它得有底子,肉厚才能跑得快。那超万卡的算力,感觉就像装了个超级大脑。
不过我突然想,GalaxyFlyme Auto 2的AI互动到底有多聪明?感觉还在模拟人类交流的边缘。你们试过用语音指令,情绪理解准确吗?我倒觉得还得靠Variety调教。类比生活,就像教小孩说话,得反复教,不能指望他们一听就懂。
就这点,他们还强调情感智能,说Eva可以理解情绪。可我心里明白,真正能看懂你情绪的,可能比这个还要复杂。你料想,未来会不会出现被AI误解的尴尬?比如我一生气,就被情绪判断认定为不合作?
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动驾驶那个城市无图NOA方案,背后到底是个什么硬核算法?我猜它的硬件是用的来自某个星链那边的天地一体系统。这不光是车联网,而是一套万物可调方案。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在用的自动驾驶,不过是硬件硬核,配合软件不断迭代出来的演算法。
不要忘了,那些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操作起来就像我们用的手机相机。举例来说,那激光雷达就是用激光发射和接收来建立地面地图。我也曾白天试过城市里不紧不慢地走,那些硬件数据实时处理的速度,让我觉得:哎,这东西还挺像成熟的‘眼睛’。实际用起来会不会被突发情况搞崩?我觉得还得打个问号。
吉利这次能不能真正打响AI时代的新汽车发令枪呢?我觉得还没到点炮的时候。毕竟,看似全场景操作和情感智能,背后还是一堆硬件、算法的拼凑。你看,价格也在17万到24万,差不多一辆中型家用车的价钱。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银河M9的配备,其实和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SUV没啥两样:硬件成本大概在3-4万左右。车身配备这么多传感器,算上软件调教,整体成本其实并不高。可问题是——用户感受到的智能差别到底在哪里?
比如在实地体验中,同等价位的别款SUV也有一些半自动驾驶配置,但它们依然太套路化。银河M9再聪明点,也不过是把硬件堆得多一些。
我还觉得,可能最大的差别不会在硬件上,而是在用心设计。你怎么看,像用拟人智能体Eva来交互,算是主动迎合年轻人的情感需求?
说完这些,我也担心会不会被过度智能反而变得无趣。毕竟,科技是用来帮忙,不是变得麻烦。像我刚遇到一次自动泊车工作得还算顺利,但手机app操作麻烦得我都想弃了,还是按按钮快点。
这段时间我不断想,新的汽车到底还能不能在不断升级中保持原汁原味?如果以后AI越来越懂我,会不会反而造成依赖过度?我猜,这也是未来的难题之一。
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你觉得,新一代的智能到底是真的帮我还是绑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人和车的关系,就像亲密的朋友,不能太依赖,也不能完全放手。车变得智能,也不是万能钥匙。
我心里,还是希望下一次试驾,能有个真正能懂我的AI出现。
我忍不住想,像银河M9这么看似牛逼的车,究竟能不能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真心期待那种用点心把硬件、软件、体验融合得更合理的车型出现。
或者,谁知道呢,也许汽车真能变成一个会聊天的伙伴——可真深到让人不敢想象。
你说,下一次我带朋友去试驾,应该怎么暗示他体验情感智能最好?
总感觉,细节才最容易抓住人。比如一段瞬间观察——车里突然静了会,他会不会觉得——哎,像个懂我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