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倍差距?驾驶国产电车行欧洲,两次充电颠覆认知

10倍差距?自驾国产电车跑欧洲,充了两次电,“三观”被颠覆了

我开着一辆名爵MG4,从意大利一路开到瑞士苏黎世,2000公里的纯电之旅,只为了搞清楚一件事:为什么欧洲嘴上喊着要电动化,脚下却迟迟不动?这一路开下来,不是技术不行,也不是基建不够,而是电价贵得离谱——一度电7块钱,充满一次400元,每公里成本是国内的10倍! 这哪是用电,这是在烧钱啊!

说实话,出发前我对这趟旅程还挺乐观。毕竟MG4是咱们中国车企在欧洲卖得最好的电动车之一,外观运动、操控扎实,入门版49kWh电池,标称续航300公里,在欧洲这种小国林立的地方,理论上够用了。可现实很快给了我当头一棒。

第一站:意大利充电,价格是国内7倍

刚上路没多久,电量就掉到了30%,导航显示最近的快充站在服务区。我开进去一看,充电桩齐全,操作界面也挺友好,心里刚松一口气,结果一看电价:0.75欧元/kWh,约合6.3元/度。

我当时就愣住了。国内服务区快充,一般也就1.2-1.8元/kWh,就算高峰时段也不超过2.5元。而这里,直接翻了三倍不止。我这辆车从30%充到90%,用了40kWh,花了30欧元,差不多230元人民币,换来的是预估190公里高速续航——每公里成本1.35元。

你没看错,1.35元/公里。而在国内,同样条件下的电耗和电价,每公里成本大概就0.2元左右。这是整整7倍的差距!

10倍差距?驾驶国产电车行欧洲,两次充电颠覆认知-有驾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欧洲人宁愿开柴油车。柴油在欧洲本就便宜,加上欧洲车普遍油耗低,一箱油能跑上千公里,长途下来比电动车还省钱。不是他们不接受电动化,是电动化的“使用成本”根本没优势。

第二站:瑞士充电,彻底破防

更狠的还在后头。进入瑞士境内,电量告急,必须补能。瑞士的服务区干净、设施完善,充电桩也多,但电价更离谱:0.85瑞士法郎/kWh,约合人民币7元/度。停车费倒是前60分钟免费,但超时要收5瑞士法郎/小时,相当于44.8元每小时。

我咬牙把车充满,总共花了差不多400元人民币。算下来,这一箱“电”比国内加满一箱油还贵。每公里成本直接冲上2元以上,是国内的10倍!

我坐在车里,看着仪表盘上“续航+400km”的提示,心里一点不踏实。这哪是补能?这是给钱包放血。你说,普通老百姓谁愿意天天这么“充电”?

为什么欧洲电价这么贵?

这个问题我专门问了当地车主和充电桩运营商。答案很现实:欧洲的电力成本本身就高,尤其是绿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虽高,但建设维护成本也高,最终都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而且,欧洲很多国家的电网系统老化,快充桩的电力扩容成本极高,运营商只能通过提高电价来盈利。再加上服务费、场地费、增值税(有些国家高达20%以上),电价自然水涨船高。

反观国内,我们有全球最强大的电网系统,国家大力投资新能源基建,风电、光伏、水电大规模并网,电价稳定,充电服务费也低。再加上车企和电池厂的规模化效应,“用电比用油便宜”成了实实在在的优势。

MG4这车到底怎么样?

抛开电价不谈,单说这辆MG4,真是一台被低估的“中国好车”。

外观上,它走的是运动轿跑路线,溜背造型、低趴姿态,配上贯穿式尾灯和双边排气(虽然是装饰),回头率不输思域或领克03。风阻系数只有0.27,这对续航帮助不小。

内饰不算豪华,但用料和做工在同价位里算扎实。10.25英寸仪表+10.1英寸中控屏,车机系统流畅,支持CarPlay,语音识别也挺准。最让我惊喜的是底盘——前麦弗逊后多连杆,调校偏运动,过弯稳,滤震干脆,不像某些电车“飘”。方向盘手感沉稳,有路感,开起来有“驾驶乐趣”。

动力方面,入门版是后驱,最大功率150kW,峰值扭矩250N·m,0-100km/h大约7秒出头。对日常通勤完全够用,高速超车也有底气。而且电动车的线性输出和瞬间扭矩,让它在城市里特别灵活。

10倍差距?驾驶国产电车行欧洲,两次充电颠覆认知-有驾

智能化配置中规中矩,有L2级辅助驾驶(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但高速上对弯道的识别还有提升空间。安全方面,车身结构扎实,欧洲NCAP五星安全认证,让人放心。

对比欧洲本土竞品:谁更香?

我顺道试驾了大众ID.3和标致e-208,都是欧洲热门小电车。

ID.3:空间大,内饰简洁,但车机卡顿严重,语音识别基本靠猜,驾驶感受偏“家用”,缺乏激情。

e-208:外观时尚,内饰精致,但电池小(50kWh),实际续航打七折,高速跑一趟就得充。

相比之下,MG4在动力、操控、空间、价格上都有优势。它卖到欧洲才20多万人民币(折合),而ID.3要30万+,e-208也不便宜。中国车的性价比,真的让欧洲人“破防”了。

用户怎么说?

10倍差距?驾驶国产电车行欧洲,两次充电颠覆认知-有驾

我在瑞士遇到一位MG4车主,他是个程序员,买了车一年,跑了2万多公里。他说:“我买它就是因为便宜、省电、开着爽。但最近电费涨了,我都有点心疼。” 他算了笔账:以前每公里不到1元,现在要1.8元,快赶上油车了。

另一位德国车主告诉我:“我们不反对电动车,但我们反对‘贵的电动车’。如果电价不降,很多人会重新考虑买柴油车。”

未来会怎样?

欧洲电动化的脚步确实在放缓。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已宣布推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不是他们不想搞电动化,而是现实太骨感:电价高、充电贵、电网压力大、民众接受度低。

而我们国内呢?新能源渗透率已超50%,充电桩遍布城乡,电价稳定,技术迭代快。像长安UNI-V这样的燃油车还在升级,但更多资源已向电动化倾斜。

技术不是壁垒,成本才是。

欧洲如果不能解决电价和充电成本问题,再多的政策口号也难推动电动化落地。而中国车企,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积累,正在加速“出海”。MG4在欧洲月销破万,就是最好的证明。

10倍差距?驾驶国产电车行欧洲,两次充电颠覆认知-有驾

最后聊聊:我们到底该怎么看电动化?

这趟旅程让我深刻意识到:电动车的普及,不能只靠情怀和政策,必须让老百姓“用得起、用得省、用得方便”。

在国内,我们享受着低价电、快充电、长续航的红利,这是国家基建和产业布局的结果。而在欧洲,他们还在为“充一次电花400块”而纠结。

所以,别再说“欧洲电动化先进”了,他们的瓶颈比我们想象中深得多。

当然,我也不是说电动车就完美。电池回收、电网负荷、低温续航,都是挑战。但至少在国内,我们走在了一条正确的路上。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呢?

如果你在欧洲,愿意花400块充满一次电吗?

如果国内电价也涨到7元/度,你还会买电动车吗?

你觉得中国电动车“出海”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说一句:下次我打算开长安UNI-V去川西跑一圈,看看这台“第三代”燃油车,在高原山路表现如何。想看的扣个1,我安排!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