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总最近估计脑壳疼得厉害。
这才消停几天,小米就一茬接一茬地冒出幺蛾子。
说好的科技曙光,如今成了“翻车现场”,着实令人扼腕。
回想起来,颇有些物是人非的意味。
前些日子,大家还振臂高呼,力挺国货,雷总的发布会简直是大型“圈粉”现场。
可这舆论风向转变之迅疾,堪比翻书。
从SU7爆燃事故的噩耗,到车展上捉襟见肘的“帽子戏法”,再到空调的OEM风波,米粉们的心呐,凉了半截。
智能驾驶,本意是让人从繁琐的操作中抽身,结果呢?
一脚油门,直接送走了。
116km/h的时速撞向护栏,提前1秒预警,留给驾驶员的应激时间仅有3秒……这何谈辅助驾驶,分明是“死亡加速器”。
更令人胆寒的是,车门反锁,电池起火,三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
此事件一出,舆论场瞬间沸反盈天。
先前鼓吹对标保时捷,事发后却将责任推卸给驾驶员,这般行径,实难让人苟同。
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意外,而是无法容忍事发之后的敷衍塞责和顾左右而言他。
更令人心塞的是,你以为豪掷千金购入的是一匹骏马,结果到手后才发现被“去势”了。
SU7 Ultra原先标榜1548匹马力,2秒破百,现在却悄无声息地通过OTA升级,将动力封印至900匹。
这任谁能忍?
付出同样的代价,却换来一个“残次品”,换作是谁都得怒火中烧。
小米倒是出面致歉了,但用户手册里那句“最终解释权归小米”,读来总觉得别有深意。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地宣告,一切以我为准,尔等休想置喙?
空调一事,亦颇令人无语凝噎。
米粉们还未从“马力缩水”的阴霾中走出,又惊觉小米空调竟是长虹贴牌。
客服辩解说是“联合研发”,结果被网友怼得体无完肤。
你这“联合研发”的成色,莫不是只体现在贴了个牌子?
还有那碳纤维引擎盖,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标榜的高科技,结果被博主一番实测,立马现了原形。
鼓风机一吹,纸巾岿然不动,拆开一看,导流孔压根没连通刹车系统。
这哪里是碳纤维引擎盖,分明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摆设。
网友戏谑道,这设计灵感怕不是源自雷总府上的笊篱吧?
上海车展上,其他厂商都在亮肌肉,展示最新的激光雷达技术,小米呢?
只能兜售129元一顶的棒球帽。
遥想当年,雷总还踌躇满志,誓要跻身“全球前五”,如今呢,连微博都不敢吱声了。
归根结底,小米此番遭遇的困境,其实颇值得其他车企引以为鉴。
互联网造车,流量固然举足轻重,但安全才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安全这东西,好似空气,平时习以为常,一旦缺失,便会带来灭顶之灾。
实则,大家对小米的期许向来不低。
毕竟,它曾是“为发烧而生”精神的象征,一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
然而,倘若这种执着仅仅停留在营销层面,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品质与安全,那终将南辕北辙。
雷总的技术情怀,究竟还能支撑多久?
这恐怕是他本人,以及所有关注小米的人,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更不能充当安全气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