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

最近车圈里最热闹的事,恐怕就是懂车帝拉着央视一起,找了三十多款市面上热门的汽车,在一段封闭的高速公路上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智能驾驶大测试。

这视频一放出来,网上立马就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觉得给国产车长了脸,也有人觉得这里头水深得很,充满了猫腻。

一时间,关于测试公不公平、数据真不真实、是不是有剧本的讨论,那是铺天盖地。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不吹不黑,心平气和地聊一聊,这场花了据说几百万的大型测试,到底让我们看明白了些什么。

首先,大家吵得最凶的一个点,也是最直观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那个模拟前车突然变道、后方车辆紧急刹车的项目里,为什么不同车子的“起跑线”看着完全不一样?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很多眼尖的网友都发现了,拿关注度最高的问界M9和特斯拉Model X来比,这差距简直不是一点半点。

咱们可以用高速上最常见的虚线来当个尺子,那种一根白线加一段空格的标准长度是15米。

在视频里能清楚地看到,当那辆作为障碍物的前车开始打方向盘的时候,特斯拉距离它的位置,大概有8段虚线的长度,算下来差不多是120米,当时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114公里。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可轮到问界M9上场的时候,同样的场景,留给它的反应距离一下子就缩水了一大半,只有差不多4段虚线,也就是60米左右,而车速还更快,达到了每小时122公里。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坐不住了,觉得这太不公平了。

这就好比是考试,给一个考生充足的时间和更简单的题目,却给另一个考生更少的时间和更高的难度,这最后比出来的成绩还能算数吗?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不少支持国产品牌的朋友看到这里,心里头肯定是很不舒服的,觉得这是主办方在明晃晃地“拉偏架”,故意给国产车设置难关。

这种怀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从表面上看,这个变量确实太大了,足以直接影响最终的结果,问界M9最后以不低的速度撞了上去,而特斯拉则稳稳地刹停了。

但是,如果我们只盯着这个距离看,可能就把问题想简单了。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真正藏着“玄机”的,可能还在另一个地方,那就是主持人在测试过程中的一个动作。

在测试好几款使用华为智能驾驶方案的汽车时,都出现了类似的一幕:当车辆的电脑系统发现前方有危险,并且判断出向左边车道躲避是更优选择,正准备打方向盘的时候,坐在驾驶位的主持人却会立即介入,一把将方向盘掰正,强行阻止了车辆的变道动作。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懂车帝对此的解释是,这是为了安全考虑,因为测试方案里规定了不允许变道,旁边的车道上还有其他车辆,万一撞上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理由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毛病,安全第一嘛。

可真正的魔鬼,就藏在这个“旁边车道的其他车辆”上。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通过测试的航拍镜头,我们能看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

在测试问界这些国产车的时候,左边车道上那台所谓的“护航车”,开得慢悠悠的,和被测试的车辆之间,拉开了一个长达几十米的巨大空档。

您想想看,对于一套高度智能化的驾驶系统来说,这个巨大的空档意味着什么?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这意味着一条绝佳的“逃生通道”。

系统的电脑在零点几秒内就会做出判断:前方有障碍,直接刹车虽然安全,但效率太低,而且可能会被后车追尾;而左边有这么大一个空位,我只要稍微加点速、打一把方向,就能轻松又帅气地化解危机。

这是一种更“聪明”、更像人类老司机的选择。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于是,系统就在“全力刹车”和“变道躲避”这两个选项之间,产生了瞬间的犹豫。

高手过招,胜负就在毫厘之间,就这么一犹豫,最佳的刹车时机就错过了。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再加上主持人强行阻止它变道,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眼睁睁地撞上去。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特斯拉的表现。

在它成功通过测试的那一次,左边车道上的那台车是紧紧跟上来的,几乎没给特斯拉留下任何可以变道超车的空间和念想。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电脑系统就不会有那么多“想法”了,因为它面前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用尽全力把车刹停。

没有选择,自然也就没有了犹豫,所以它能成功。

这个推论还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在后面的另一项测试中,当场景调换,轮到特斯拉面临“左侧有空档”的诱惑时,它同样也出现了犹豫,也想变道,结果同样错过了刹车时机,挑战失败了。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聊到这里,事情的脉络就清晰很多了。

主办方可能并不需要通过简单粗暴地调整反应距离来“做手脚”,他们只需要巧妙地控制旁边车道那台“僚机”的速度,就能给不同的车辆出完全不同难度的“考题”。

给华为系出的,是一道开放式的思考题,考验的是它在复杂情况下的决策能力;而给特斯拉出的,则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考验的是它最基础的执行能力。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智能驾驶设计理念。

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新势力,它们追求的是高度的拟人化和极致的效率,希望车子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总能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这种策略在咱们国内复杂的日常道路上,大多数时候确实能带来更丝滑、更聪明的驾驶体验。

但在这种被人为设计过的、带有“钓鱼”性质的极端测试里,这种“爱思考”的优点反而成了弱点。

而特斯拉的方案,尤其是在国内功能受限的版本,它的行事风格更像一个刻板、保守的“机器人”司机。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它的第一原则是安全和遵守规则,遇到突发情况,它的首选永远是刹车制动,而不是去进行更复杂的规避操作。

这种策略在极限场景下显得更可靠,但在日常驾驶中,可能就会因为过于保守、反应不够灵活而显得有些“笨拙”。

所以,这场测试与其说是在比谁的雷达更准、谁的刹车更灵,不如说是在审视不同品牌背后的人工智能,到底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36车高速实测!智驾神话被戳破,真相太残酷!-有驾

它确实暴露了我们国产智能驾驶在面对一些极端逻辑判断时,还存在需要完善和优化的地方。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正是这种敢于思考、敢于决策的“进取心”,才是我们国产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们不怕在考试中暴露问题,因为每一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是一次宝贵的进步。

这次交的“学费”,能让我们的工程师们更深刻地理解,一套真正顶级的智能驾驶系统,不仅要足够聪明,更要在关键时刻懂得如何取舍,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炫技”,选择最稳妥的方案。

这场风波,对所有消费者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科普,让我们明白所谓的“智能驾驶”,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功能,它背后蕴含着复杂的逻辑和深刻的哲学,而看懂这些,远比看懂一份简单的排名要重要得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