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女士站在小米汽车杭州拱墅吾悦广场店里,手指颤抖地划过手机屏幕——昨天还沉浸在与爱车“同姓YU”的浪漫中,今天却被一行冰冷的系统提示浇了个透心凉:“预计交付时间52-55周”。
就在24小时前,销售还信誓旦旦向她保证:“年底提车没问题,80%-90%概率!”
如今这份承诺,连同她为抢首批车支付的5000元定金,一起掉进了交付迷宫里。
一
6月26日晚10点,小米YU7开启预售瞬间,一场数字海啸席卷而来:
3分钟狂揽20万订单,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去年中国销量的一半;
1小时突破28.9万辆,服务器在流量洪流中发出哀鸣。
此时杭州的俞女士正与销售亲切交谈,浑然不知千里之外的系统已濒临崩溃。
预售系统当晚突发大规模故障:有用户反复被提示“身份信息错误”,苦战十余次才下单成功;更多人遭遇“限购”弹窗拦截,眼睁睁看着交付周期从30周跳到50周。
一位韩姓用户截图显示,支付延迟70分钟直接导致排产周期延至40-43周,潜在损失购置税1.5万元、国家补贴3万元。
二
当俞女士追问销售“年底能否提车”时,她真正担忧的是政策悬崖:
2025年12月31日前:新能源车全额免征购置税;
2026年1月1日起:购置税减半征收(上限1.5万元)。
这意味着若拖到明年提车,25.35万元的标准版YU7将凭空多出1万多元税费。
而小米APP直到6月28日才动态更新交付时间,此前锁单页面仅模糊显示“预计8月开始首批交付”。
这种“先锁单后告知”的策略,让数百名像俞女士的消费者陷入两难:要么接受明年多交钱,要么放弃5000元定金。
三
这已非小米汽车首次陷入信任危机。
就在两个月前:
4.2万元选装件变“贴纸”:SU7 Ultra车主花高价购买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证明无导流功能,鼓风机吹过开孔处“纸巾纹丝不动”;
危机公关翻车:小米补偿方案仅值2000元的积分,被车主怒斥“侮辱智商”;
雷军“最艰难时期”博文遭舆论反噬,被批用情怀掩盖问题。
如今历史重演。当俞女士质问销售时,门店店长一句“没有人会承诺具体提车时间”,将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而记者现场实测下单,系统明确提示“锁单后无法退订改配”,与销售口头承诺形成辛辣讽刺。
四
小米的交付危机本质是道数学题:
北京工厂年产能仅30万辆,却要同时生产SU7与YU7两款爆品;
按当前每小时4820辆的订单速度,新订单交付排期已踩进2026年;
雷军曾预言“YU7需求是SU7的三倍”,却未料到产能未能同步匹配。
更荒诞的是,小米为缓解压力竟使出“神操作”:
对争议订单启动60天冷静期,逾期未确认视为自动放弃。
这种“甩锅式”条款,让付了2万元定金的深圳车主刘先生直呼“被当皮球踢”。
当俞女士在市场监管局申诉时,小米门店展车仍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
销售们依旧热情介绍着“15分钟充电620公里”的黑科技,却无人提及那52周交付期意味着什么。
雷军在发布会尾声曾动情道:“真正的较量在未来十年用户每天启动车辆时的微笑”。
而今观之,这些被“锁”在明年购置税悬崖边的准车主们,恐怕连摸到方向盘的笑容都成了奢侈品。
互联网思维与工业制造的碰撞中,流量狂欢终要向制造敬畏低头——毕竟汽车不是手机,没人愿意为“期货”赌上一年光阴和万元税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