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车圈这个操作,就突出一个“不装了,摊牌了”。
前两天我看到个新闻,说不到20万的车,居然开始用三元锂电池了,当时我太阳穴就一蹦。
什么情况?
这不就是前几年大家拼命 diss 的东西么?当年不是说好了,磷酸铁锂才是版本答案,是未来,是光,是唯一的YYDS么?怎么一转眼,大家又开始把当年那个被批斗得体无完肤的“前任”给请回来了?
这感觉就像啥,就像你辛辛苦苦修了十年的土木工程,毕业后发现算法才是宇宙的尽头。
或者说,你苦练了十年金钟罩铁布衫,自以为刀枪不入,结果人家直接掏出了激光枪。
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这不讲基本法啊。
几年前,整个行业都在吹磷酸铁锂,那阵仗,跟传销大会似的。PPT上写满了安全、长寿、成本低,恨不得说这玩意儿就是观音菩萨的玉净瓶,洒向人间都是爱。特斯拉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第一个叛变,把三元锂换成了磷酸铁锂,大家一看,连“天选之子”都这么干了,那还有啥说的,冲!于是乎,磷酸铁锂的装机量一路狂飙,干到了80%多,直接把三元锂打进了冷宫。
那时候你要是说三元锂好,人家会用一种看山顶洞人的眼神看你。
“兄弟,能量密度高有啥用?容易炸啊。”
“兄弟,低温性能好有啥用?贵啊。”
“兄弟,时代变了,现在是等等党的胜利。”
是是是,你们说的都对。
但魔幻的地方就在于,商业世界从来不讲道理,它只讲“掀桌子”。
当所有人都以为磷酸铁锂已经赢麻了,准备开香槟庆祝,顺便把三元锂的坟头草都种好的时候。突然,不知道哪个鬼才“开窍了”,直接把三元锂的价格打了下来,塞进了十几万的买菜车里。
这一招,真的就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如果说之前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是把蛋糕切走了一大块。那现在这帮把三元锂下放的厂商,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走的时候还顺便把桌布揣兜里了。
这个行为艺术的核心是什么?
是反技术崇拜。我们总以为技术路线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拿着试管算出来的。错了。决定技术成败的,永远是市场上那些最不讲理的消费者,和那些比消费者还不讲理的同行。
你以为自动驾驶的终极难题是L4还是L5?不,是小区里突然窜出来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技术再牛逼,你算得过人心吗?
电池也是一个道理。你跟我讲磷酸铁锂的SOC估算不准,冬天掉电快,这些实验室数据,消费者听不懂。但你跟他说,隔壁老王花了差不多的钱,买的车冬天能多跑50公里,还能少充两次电。
你看他急不急。
我作为一个每年冬天都要在北方被冻成狗的中年人,对这个体会尤其深刻。你跟我扯那些虚的,冬天能跑就是爹!什么电池一致性,什么热稳定性,我听不懂,我只知道我的车在零下十度的时候,续航直接打对折,那种焦虑感,谁懂?写到这儿我自己都气笑了,把电池说得跟玄学似的,但你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最真实的用车体验吗?
所以,现在车企把三元锂拉回到这个价位,本质上是一种“降维打击”。
它不再跟你聊那些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它直接把一个曾经被定义为“高端”的玩意儿,用一个近乎侮辱性的价格,扔到你面前。
它在说:“别争了,都尝尝。”
这一下,整个市场的逻辑就乱了。
原本清晰的鄙视链,瞬间崩塌。买磷酸铁锂的,突然发现自己追求的性价比好像也没那么极致了。而那些原本死守三元锂高端阵地的,心态直接就爆了。
这就像修仙小说里,你辛辛苦苦炼丹筑基,结果发现人家直接卖“一键飞升”的压缩毛巾,泡水就变大能,就问你气不气?
所以说,车企之间的竞争,早就不是请客吃饭了,而是黑暗森林。最好的防守不是做个更好的产品,而是直接把对手所在的赛道给炸了。你不是卖点是便宜安全吗?好,我直接把我这个贵的也卖成白菜价,看你怎么办。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有些东西它就是玄学。
比如奔驰,它最值钱的不是发动机,不是内饰,而是那个三叉星徽。你跟一个奔驰车主聊性价比,他会觉得你很可笑。这是一种信仰,信仰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电池这事儿,慢慢也开始有内味儿了。
对于一些用户来说,选择三元锂,可能也不是因为它能量密度真的高到哪里去,而是“三元锂”这三个字,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被打上了“高端”、“性能”的标签。现在能用一个买菜车的价格,买到这个标签,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突然想起来我一个朋友,前年非要买特斯拉,我劝他半天,说国产车配置又高服务又好,他不听。他说,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我当时觉得他疯了,现在我有点理解了。
说到底,所有的技术参数,最终都要服务于人的虚荣心和不安全感。
所以,磷酸铁锂真的不香了吗?
香,当然香。对于那些生活在南方,每天通勤距离固定,家里有充电桩,追求极致性价比的用户来说,它依然是神。但对于那些生活在北方,有长途需求,或者说,就是单纯觉得“我全都要”的用户来说,降价后的三元锂,就像一个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任意门”。
它给了你一个原本不属于你的选择权。
所以,未来会怎么样?我猜,大概率就是继续混沌下去。两种电池路线会继续撕扯,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车企们会继续不务正业,把各种技术名词包装成新的营销话术,然后用一个让你看不懂但又觉得很牛逼的价格卖给你。
而我们消费者,能做的就是看清这背后的本质。这根本不是技术之争,这是一场大型的、荒诞的、充满表演欲的行为艺术。你不需要站队,你只需要在你预算范围内,选那个让你最爽的。
毕竟,买车就是买个信仰。你信它冬天能带你回家,它就真能。你不信,它就是块三吨重的铁疙瘩。
就这么简单粗暴。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