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您走在街上,是不是经常看到一些新能源汽车,车身侧面光溜溜的,连个门把手都找不着?
等人一走近,门把手又“唰”地一下自己弹出来,科技感十足,感觉就像电影里的未来座驾开到了现实中。
这种设计,学名叫隐藏式门把手,一度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好像没这个设计,车子就不够先进,不够时髦。
但是,最近风向好像变了,就连当初把这个设计带火的特斯拉,都开始放出话来,说要重新考虑这个门把手的设计了。
这就不禁让人想问,一个看着这么酷炫的设计,怎么突然就不香了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得先说说,这个隐藏式门把手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其实这东西不算什么新发明,早在几十年前,一些国外的豪华跑车为了追求极致的流线型车身,就用过类似的设计。
但那会儿是极少数有钱人的玩具,跟咱们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真正把它推向大众的,还是特斯拉。
大概在2012年,特斯拉的Model S一亮相,那个简洁的车身配上感应弹出的门把手,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大家一看,哇,这才是电动车该有的样子,充满了未来感。
于是,各大车企,尤其是国内的新能源车企,纷纷跟进。
一时间,隐藏式门把手成了潮流,车企们在宣传的时候,也总会强调它带来的两大好处:一是好看,让车身线条更完整、更流畅;二是可以降低风阻。
风阻小了,车子跑起来受到的空气阻力就小,自然就能省点电,增加一些续航里程。
听起来确实挺不错的,对吧?
为了好看,为了能多跑几公里,换个门把手似乎也值了。
可问题是,为了这点好处,我们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有专业机构做过测算,把传统的门把手换成隐藏式的,最多也就能把整车的空气阻力降低大约0.57%。
这个数字换算成续航里程,满打满算也就多个十几公里。
这十几公里,可能也就是您在市区里多等几个红绿灯的电量。
为了这么一点微乎其微的提升,隐藏式门把手却带来了几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其中最要命的,就是安全隐患。
隐藏式门把手,特别是靠电力驱动弹出的那种,它的工作完全依赖于车辆的电气系统。
您试想一个场景:万一车辆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碰撞,或者不幸起火,按照安全设计,车辆的电路系统很可能会自动切断电源,以防发生更严重的危险。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电一断,那个负责把门把手推出来的小电机也就跟着罢工了。
门把手缩在车门里,纹丝不动。
车外的人想要第一时间打开车门救人,却发现连个下手的地方都找不到,这无疑是耽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美国的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就曾对特斯拉的某款车型展开调查,原因就是收到了多起报告,说电子门把手失灵,导致孩子被困在车里出不来。
这种事情,光是听听就让人觉得后怕。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咱们国内的很多业内人士和监管部门早就注意到了。
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就曾非常直白地批评过这种设计,他认为隐藏式门把手除了能让风阻减少那么一丁点儿,几乎没什么好处,反而增加了车身重量,密封性也不好,还容易产生噪音。
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同时,我们国家的工信部也已经开始行动,着手制定关于汽车门把手的强制性国家安全标准,明确指出了电动门把手在断电情况下可能带来的逃生和救援风险。
这充分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并没有盲目跟风那些华而不实的设计。
除了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安全问题,在日常使用中,隐藏式门把手也给不少车主带来了烦恼。
尤其是在北方的朋友们,体会可能更深。
一到冬天,天气寒冷,如果刚洗完车或者下了一场冻雨,那个门把手的缝隙里就很容易结冰,把它冻得结结实实。
任凭您在车外怎么按、怎么拉,它就是“拒绝营业”,急着出门办事的你,只能在寒风中干着急。
虽然车企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车内都设计了手动的应急开门装置,但这个装置的位置五花八门,有的在门边,有的在脚下,藏得还特别隐蔽,说明书上如果不特意标注,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
真到了紧急关头,慌乱之中,谁又能保证一定能迅速找到并正确使用呢?
再加上它内部结构复杂,多了电机和各种传感器,出故障的概率自然比纯机械的传统门把手要高,一旦坏了,维修起来的费用也相当可观。
所以,当特斯拉的设计总监公开表示,他们正在反思并重新设计门把手,希望能把电子和机械更好地结合起来,并且会特别研究中国市场的需求时,整个行业都感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过去,是特斯拉引领了隐藏式门把手的潮流;现在,又是特斯拉带头开始“纠错”。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汽车设计,终究还是要回归到实用和安全的本质上来。
那些花里胡哨、看似高科技的概念,如果不能服务于人的安全和便利,终究会被市场和时间所淘汰。
说到底,隐藏式门把手的问题,只是近年来汽车设计过于追求形式主义的一个缩影。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大潮下,为了突出“科技感”和“差异化”,汽车上出现了不少让用户叫苦不迭的设计。
最典型的就是中控大屏取代了所有实体按键。
为了营造所谓的“极简”内饰,设计师把空调、音量、座椅加热等常用功能全都塞进了触摸屏里。
司机开车时想进行一个简单的操作,都得低头在屏幕上划拉半天,找好几级菜单,这极大地增加了驾驶分心的风险。
好在,现在像大众、保时捷等一些传统车企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重新把一些常用的实体按键加回来,这无疑是对用户呼声的积极回应。
还有像旋钮式换挡,看起来很高级,但在需要快速切换前进后退的紧急时刻,远不如传统挡把来得直观迅速。
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创新固然重要,但任何创新都不能以牺牲安全和实用性为代价。
真正的科技,应该是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不是给人增添麻烦和风险。
汽车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它的首要任务永远是安全、可靠地把我们从A点带到B点,任何设计都应该服务于这个最根本的目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