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星耀8刚发布,245公里续航卖15.98万,这价格一出来,我真是无语了。我那台百公里续航才130公里的老车子,现在还能怎么卖? 销量惨淡,客户到底还会继续买单吗?这事儿,不光是我一个人的烦恼。
朋友在4S店里跟我聊起这事儿,他说:现在客户最想要的,就是大电池加插混,但别卖太贵,性价比得刚刚好。他这话给了我不少灵感。同价位的车里,风云A9L每个月轻轻松松卖上万台,颜值、配置、续航都别有一套,人家老大哥总算开窍了。比起银河星耀8算是诚意满满,可我的那辆130公里续航的车子,真的是一言难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其实130公里续航的插混,早在两年前就被市场边缘化了。当时我们还觉得这续航够用,再加上油耗低,怎么看都划算;但客户眼光变了,那个够用早已经定义变了。30万元档,竞品的纯电续航早已飙到400+公里,这差距,真的是硬伤。开个30公里纯电,结果最新都300公里以上了,客户还会来爱搭理你?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比亚迪这波操作。看来,他们是想把腾势和方程豹两个品牌往上打,抢占高端市场的蛋糕。这本来没错,品牌细分得好确实能分流、拉量,但问题是,汉这个曾经稳稳站在B级车主力军位置上的硬货,就被逼着大幅降价,缩水成了低价位的流量车。这让我真心有点看不下去。曾经那些为了汉掏腰包的老车主,如今大概率充满了失望。
比亚迪去年主要靠王朝系列,主打15-30万区间。可是你看这价格,硬生生把20-30万的汉卖到十几万,岂不是鸡同鸭讲?而且电混技术印象里还是吉利的那个风云A9L看起来更有料。真的是自打嘴巴。虽然我早些时候一直唱衰它,觉得挺麻烦,毕竟供应链和研发复杂度都挺高的——弄不好就是一堆问题,但风云A9L这波表现也着实让我重新审视了它的竞争力。
这价格用来买别克至境,别克的保值率和售后体验看起来都靠谱太多了。就算比亚迪想做腾势和方程豹这两个高端品牌,但手里还有翘楚的汉这个牌子,真的不该让它这么快变成性价比砝码。
我猜测(这是没细想透的):比亚迪可能是想早投放新技术、新车型,把资源往未来系统集中,但这几年汉这种中高端车型的价格策略和市场反馈显然没搭上线。供应链和研发周期不允许频频换血,消费者也没耐心等。如果技术升级没跟上,降价也只会把市场位置往下拉,很难撬动新的消费人群。
再说点小细节,我上周跟一位新能源维修工聊了聊,他提到风云A9L的电控系统目前维护成本确实比汉低,零部件更换周期也长。我问他是否意味着这会进一步拉开售后服务体验差距,他说:差别还挺明显,毕竟研发设计走的路子不同,简单点儿说,就像修日系车和修美系车的差别,哪个麻烦多你心里很清楚。这话其实点醒了我,在渠道和售后这块,光有配置和续航还不够,还得把全链条打通,否则客户迟早会选便宜又省心的。
这让我想到了供应链就像烧菜吧,精心选料,火候恰到好处,整锅汤才鲜味十足。插混车型的研发流程更像叠罗汉,电池、电机、油路、控制系统都得环环相扣,稍微一个环节出问题,成本和风险瞬间暴涨。一味地想靠降价冲销量,跟好饭端上桌比着差太远。
前面说我的车子销量惨淡,有点大了。还有老客户偶尔回来续保和小修,销量虽说不多,但也稳定。只不过跟相比风云A9L的盛况,差得太远。你们说,这种尴尬的价格和续航比例,会不会让更多理性买家转投竞争对手?汉还剩的品牌力到底还能撑多久?
想象一个车主,去年买了汉,心里盘算着至少中高端车的面子问题有了,今年看到银河星耀8低价大电池横空出世,是会继续坚守呢,还是干脆换个牌子?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给大家算个简单账,如果按15.98万买银河星耀8,续航245公里,算下来每公里成本大约是650元(这只是很粗略的心算,没考虑电费和油费),比起我那台的130公里,虽然续航差不多翻倍,但价格只贵了不到3000元,这性价比怎么不让人心动?
看着这竞争格局,我忍不住又得问问你们:假如你是买家,面对同样价位但差续航差距明显的插混车,究竟会怎么选?还能指望老牌插混撑起市场吗,还是得走向纯电的阵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