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员工透露:印度卖的Model Y其实从上海发,每台多赚8万,我们心知肚明

一辆Model Y,在中国售价26万元,在印度却要近50万元。当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在孟买展厅亲手交出首批从上海工厂运来的Model Y时,聚光灯照亮的不只是科技光环,更是一道刺眼的商业裂痕——同一个品牌,两套价格,背后是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叙事下的现实悖论。

特斯拉员工透露:印度卖的Model Y其实从上海发,每台多赚8万,我们心知肚明-有驾

这并非孤例。特斯拉在印度的定价,是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系统性溢价的最新注脚。Model Y后驱版在印度售价约48.2万元人民币,比中国贵了近一倍。表面看,这是70%进口关税的直接结果;但深层逻辑是,成本被精准转嫁给了印度消费者。而讽刺的是,这些车甚至不产自美国,而是从上海工厂漂洋过海而来。

特斯拉员工透露:印度卖的Model Y其实从上海发,每台多赚8万,我们心知肚明-有驾

苹果早已写下前传。iPhone 15 Pro在印度售价比中国贵近4000元,Pro Max更是高出40%以上。即便苹果已将iPhone 17全系转移至印度组装,成本并未下降——核心零部件仍依赖中国进口,生产效率仅为中国的60%,自动化设备维护困难重重。最终,“印度制造”没有带来“印度低价”,反而成了高溢价的遮羞布。

特斯拉员工透露:印度卖的Model Y其实从上海发,每台多赚8万,我们心知肚明-有驾

奔驰与宝马的轨迹如出一辙。尽管未在印度本地生产,其进口豪华车型的定价远超中国市场。高关税、低效率、小规模市场,共同构筑了“越新兴,越昂贵”的畸形生态。跨国企业将印度视为规避地缘风险的备胎工厂,却不愿让利本地用户。他们用“全球化”承诺吸引政策支持,又用“市场自主定价”拒绝公平逻辑。

这种溢价,本质是一种结构性剥削。企业享受印度的低人力成本与政策优惠,却将供应链不完整、效率低下带来的额外成本,通过高价转嫁给普通消费者。所谓“新兴市场机遇”,在实践中变成了“新兴市场收割”。当科技平权沦为价格歧视,全球化便失去了道德支点。

跨国公司的责任,不应止于股东回报。若技术进步只服务于少数高净值人群,那创新的意义何在?真正的全球公平,不是统一标价,而是建立透明的成本分摊机制。企业应公开区域定价模型,接受公众审视。否则,每一次交付,都在加深信任的裂痕。

价格可以浮动,但伦理不能失重。当一辆车跨越国境,它承载的不该只是电池与代码,还应有一份对公平的敬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