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酿惨剧,为何司机免于起诉?生命不能重启,责任不容模糊

2024年9月23日,G15沈海高速上,何某某开启车辆辅助驾驶系统后放松了警惕。当系统未能识别前方拥堵、依旧以110公里时速冲刺时,他猛打方向盘引发四车连环相撞。金属撕裂声中,未系安全带的后排乘客因重伤不治身亡。

这场悲剧的核心矛盾直指时代痛点:当人类把生命托付给算法,责任的天平该如何倾斜?L2级别的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但营销话术中的“自动刹车”暗示,却让无数车主误以为机器足以信赖。

辅助驾驶酿惨剧,为何司机免于起诉?生命不能重启,责任不容模糊-有驾


不起诉背后的司法温度与警示

事故发生后,慈溪市检察院的相对不起诉决定引发热议。法律层面的考量清晰明确:何某某存在自首、认罪认罚、全额赔偿并获得谅解等法定从宽情节,且犯罪情节轻微。

但不起诉不等于无责任。检方在释法中强调:“只要坐在方向盘后,就是第一责任人。” 这一论断像一柄手术刀,精准剖开技术依赖症的社会病灶——再先进的辅助驾驶,也抵不过人类对方向盘的敬畏之心。

法律给予的宽容,恰是为了让每个驾驶员铭记:生命没有重启键。

辅助驾驶酿惨剧,为何司机免于起诉?生命不能重启,责任不容模糊-有驾


责任真空地带,车企终于行动

智能驾驶发展十年,事故追责始终是灰色地带。多数车企在用户协议中埋下免责条款,将责任推向车主。直到今年7月,比亚迪率先打破沉默,其“天神之眼”智能泊车保障政策承诺:因系统失误导致事故,车企将承担全责。

这在技术上并非偶然。比亚迪的智能泊车系统已达到L4级安全容错率,其兜底承诺实则为行业投下试金石。不过新规也暴露新矛盾:事故发生时系统是否启用,由车企自行认定是否公正?当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重叠,独立监管机制亟待破局。

辅助驾驶酿惨剧,为何司机免于起诉?生命不能重启,责任不容模糊-有驾


安全与创新的生死平衡

中国智能驾驶标准制定正面临艰难抉择。一边是安全派专家坚持:特斯拉Autopilot全球数百起事故证明,必须建立远超人类驾驶的安全冗余。另一边创新派反驳:要求自动驾驶在暴雪中100%稳定,连人类驾驶员都做不到,过度严苛只会窒息技术进化。

折中方案正在浮现。监管部门酝酿分级标准体系:城市快速路执行最高安全等级,矿区港口等封闭场景则放宽限制。“沙盒监管”机制允许企业在安全围栏中试错。这种动态平衡,恰如一位车企高管的箴言:“标准不应是天花板,但必须筑牢地平线。”

全球规则重塑中的中国力量

责任划分的博弈已在全球棋盘落子。今年9月,美国德州将强制无人驾驶车辆申领许可,并要求提供应急联动方案——特斯拉Robotaxi不得不配备安全员规避监管。更值得瞩目的是7月初,中国牵头制定的自动驾驶国际标准ISO 34505正式发布,首次统一测试场景评价体系。

这场规则竞赛中,中国正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道破关键: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走向世界,需要标准先行赢得国际认同。

辅助驾驶酿惨剧,为何司机免于起诉?生命不能重启,责任不容模糊-有驾


结语

一位七年零事故的车主在升级智驾系统后遭遇撞车,交警判定其全责时,4S店却坚称“与智驾无关”。此类纠纷暴露的责任模糊困境,恰是技术狂飙期必经的阵痛。监管与技术的双轨并进,才能让“天神之眼”们真正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而非免责的护身符。

互动话题:当辅助驾驶出错酿成事故,你认为责任该如何划分?
支持车企担责:过度宣传“自动化”误导消费者,技术缺陷就该厂商买单
坚持驾驶员负责:用户协议明确提示接管义务,车主是最终操作者
中间立场:建立“技术过错鉴定+保险共担”机制,参考航空黑匣子厘清主次责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