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开门,手机的推送哪都在说电动车未来怎么战,行业格局变了,十佳车型又出炉。实际?我个人觉得,行业的风向标其实更像是这几天摇摇欲坠的经济背景和政府政策的暗示,谁都在试探未来的盘面。
昨晚我和朋友聊天,他在修理厂帮忙看车。你觉得,今年的电摩是不是阴阳两重天?他说得直白。其实我心里也清楚,十款十佳里大多都是标配,能真正算创新点的,少之又少。比如那几款仿九号、极核出来的外观,其实我私下觉得,谁都知道这是抄的,车型倒是能冲,用料嘛,估计都差不了多少,性能嘛……就那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平均每款电摩产能控制大概在200到300辆/天(这段先按下不表),也就是说,生产线其实就是拼拼模组的堆砌。你说真要创新,其实很难突破太多。某个品牌的工程师曾私底下告诉我:我们其实就是堆点常见的硬件拼凑,好点的那部分,用个智能芯片,卖个‘智能’标签。我想,这也是行业的压力吧,大家都想用有限的成本,做出差异。
这让我想到,供应链其实像个大拼图。电池就像是拼图里的关键一块。有的用磷酸铁,便宜,但也没那么高大上;有的用三元锂,贵点,但续航和性能稍微优点。这些年的行业变得像厨房做饭,材料的挑选和搭配决定了菜是否好吃(或者说,车的性能和稳定性)。对于这次评选,我其实挺怀疑,某些车型的虎头豹尾,不是真正抢眼的技术牌,而是靠包装和明星营销堆起来的。
但是,行到这里,我也得说,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难得能看到一批传统品牌,像雅迪、爱玛,新日,他们凭借渠道优势,发销量,也是在走大路。我有个朋友在他们的经销店,常说:咱们的客户,就是段时间买个车用个几年。这其实挺写实的,这些品牌产品可能不会让你念念不忘,但够用。你问我他们未来难不难?估算,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但可能会分层——高端渠道和营销,还是掌握在大品牌手里。
倒是那些新势力的品牌,像极核、小牛、九号,倒挺耐人寻味的。他们把智能体验放得特别重,谁都知道,年轻人碰到的电摩,好像就是手机升级一样重要。交互、联网上传、OTA(远程升级)——我在想,如果你真在用这车,多久会觉得好爽?估计也就两三个月吧。技术越炫,越容易变成过眼云烟,因为你一旦用腻了,最重要的还是这车是不是耐用、维修方便。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心思又跑到,这些智能到底多实用?会不会变成豪华纸上谈兵?(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记得,有个人跟我提过,他说:用几个月,智能功能其实就惯了,真正决定你会不会买,还是价格和售后。这也让我想,消费者真的会为了高级体验买单吗?还是说,只是看点新鲜感而已。
我嫌麻烦,心里总在琢磨:这些品牌之间的差异,除了名字和包装,究竟在哪里?我猜,也许就是用料+研发+供应链管理的那一点点真功夫。你知道,一辆火车不比一块蛋糕,硬件越复杂,调试越难,供应链弄得好,整车才有稳定性。反之,如果只靠看起来很炫的外壳,模型出来很快,耐用性那就……挡不住。
说到这里,有个问题困扰我。电摩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续航?还是智能体验?我有时觉得,就像买手机,除了拍照,最得意的还是用得爽。而行业里,产品线怎么能兼得省心、性能、颜值?这是个大考。看着几款车型模仿九号、极核的造型,我心里觉得,这不就是小马过河的故事吗?模仿是生存,创新是未来。
讲真,我相信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理性。毕竟,花的钱不多,能用几年,啥也不求惊天动地,就差不多了吧。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心里暗暗希望,未来能多点不那么套路满满的真技术?可能我觉得,必须把生活的细节考虑进去——你上班骑车到半路,电量忽然耗尽,是不是特别扫兴?这一点,普通车和高端车的差别,可能就在微不足道的细节里。
(这段我没细想过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智能都能真正解决用车痛点?还是就只能给我们多点新鲜感欺骗时间?)
这回,心里又开始琢磨,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你要买辆电摩,究竟看重什么?续航?价格?还是品牌认知?我向你保证,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答案,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自己最关心的点,然后再搭配那一两个带感的东西。
以上,随便扯两句,平常喜欢的事就是跟人聊这个。看到行业变化,心里总感觉,有些东西还是真得不够多。你说,哪天,能遇到那款用料踏实,性能靠谱,又不动不摇的真车,别让我等太久才发现,那才是真十佳。你觉得呢?某个细节,比如刹车手柄、座垫的包覆感,可能都比那些高大上的参数更懂你。
这买车的事,真不是玩笑。
全部评论 (0)